县,考中的比例稍微高一些,也顶不住竞争太过激烈。何况,湖广读书最厉害的可不是武昌府,而是黄州府、兴国府。
湖广进士,十出其七!
考虑其中的难度,刘勷的这番客套话,却也带有几分勉励的意思在里面了。
陈吉发自然不敢怠慢,起身回敬,保证努力云云。
县尊大人敬酒一圈,便先行离开,剩下的局,便是陈教谕主持。
陈教谕是个纯粹的读书人,并不善饮酒,更是疏于交际,同众人聊了几句,竟然讨论起学术课题。
此人倒是有真学问的,而且性格直率,针砭时弊,对当朝大儒和朝廷政令,都敢于置评。陈吉发不由得在心中留意起来,在系统资料库中查了查,竟然是在地方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
陈鉴,广东化州人,万历二十年生,万历四十三年乡试经魁,因在策论中“针砭时弊”,被取消了考进士的资格。但因其有才,崇祯元年举为江夏教谕。此人着有江夏第一部地方史志《江夏史》,还写了一部《儒学小史》。
穿越到大明之后,陈吉发始终牢记,凡是留名青史者,都不是普通人物。毕竟,史书上寥寥数笔,与这些看着并不起眼的人物并列记叙的,可都是冰冷冷数万数十万普通百姓的生死离别。
因此,等陈教谕侃了大半个时辰,旁的学子有的嫌这位中年教谕啰嗦,有的私下里交头接耳,只有陈吉发和旁的两位学子认真聆听,偶尔还附和两句,均是能说在点上。
不由得让陈教谕心情舒畅,看着陈吉发和那两人的眼光就充满了欣赏。
等终于散场,有的学子世家出身,并不是很看得起这位县里的教谕,于是自顾自走了。而陈吉发则主动带头送教谕离开,直至上了马车才挥手告别,礼数周全。
“这般作态,自折身价,果然是商贾出身,臭不可闻。”
陈吉发才送完陈鉴,便听见身后有人嗤笑。回头,竟是本县案首,贺光明。
此人乃世家子,家父是与熊廷弼师从同门的江夏名臣贺逢圣。因为人忠正,不附阉党,前些年罢官回乡。崇祯元年起复,正得当今天子看重,如今已是三品礼部侍郎。
他父亲在北京做官,兄长贺觐明随父亲进京,而他年纪小,在家塾读书,今年正好同陈吉发一届。
方才敬酒时,陈吉发便看到刘县令着重与他聊了许久,便查了下他的资料,此时更是要小心应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