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门’和伍子胥有关,故事比较简单,就是为报仇一路风餐露宿最后成了乞丐,只能靠吹箫换点零钱过活,然后有一部分靠着演奏各种乐器换打赏,行为介于乞讨和卖艺之间的人,为了给自己找个出处,便硬和这事扯上了关系,于是伍子胥也莫名其妙的成了丐帮一门的祖师爷。
‘高家门’的性质和上一个很像,是取后唐时期高思文进京赶考,身无分文了靠打竹筒唱歌讨钱生活为背景,这个竹筒就是后来的快板儿,而唱的歌也是那种‘喜歌’,词全是现编的吉祥话,谁家有个好事凑过去噼里啪啦一通边打边说,好赖多少能要到点。
最后一个是‘索家门’,这一门严格来说应该属于‘范家门’,可以看做是在特定区域内活动的‘范家门’成员,而崛起到自立门户是从明朝建立始,朱元璋到处要饭的时候在破庙里喝的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就是一个姓索的老乞丐给他煮的,后来当了开国皇帝,便赐给这乞丐一对牛胯骨,上面镶嵌十三个铜铃铛,在四周用黄布穗点缀,以此为信物在明代十三省范围内可以任意乞讨,要钱有钱要吃有吃要住有住。
这一点和‘李家门’差不太多。
至此这批原本只是在特定范围内活动的‘范家门’成员就有了皇权背书,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然后用最初的那个救过朱元璋的老乞丐的姓做名,形成了这一门。
他们当中有很多成员是落魄艺人,所以平时出去对穿着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能脏乱臭没底线,而且要钱之前得先拿出一段才艺。
不过这可比‘伍家门’和‘高家门’那些简单乐器复杂多了,包括打把式的胸口碎大石、头顶大缸、口吞宝剑这些硬桥硬马的,还有口技、双簧、腹语等语言类项目,其中相声、小品的源头也都在这里,到了近代还出了几个很有名的曲艺大师,一些清末民初的一些京剧名角儿在成名前都曾加入过‘索家门’。
这玩意儿怎么说呢,至此已经不能简单的算是个乞丐门派了,而更像是一种民间结社组织,是一种政治身份。
而祖师爷方面有两个,第一是朱元璋,第二是他那个救命恩人。
后来金庸写武侠,里面的丐帮在组织结构和行事风格上,很大程度就是参考的‘索家门’。
以上为五个最有代表性的‘大门’,那在它们之下,还有八个‘小门’。
这‘八小门’的命名就不是很讲究了,大多数是以各自的手段、乞讨方法为逻辑,不以姓氏更没有什么祖师爷,其中‘扮鬼脸儿’、‘哭丧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