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有的事,留一点算力推演便是。当然亿万条选择中这一条是否为极端危险的那类的尚不好说,这也是“选择”的艺术,欲容纳不得不为的部分又不想姿势太难看,只能学着提升自己的水平了。
祂从一到二的路上消磨掉了相当漫长的时光,久到现下的寰宇和初生时的那个差不多上到两位数的区别,久到祂再也找不到诞生之“地”——当初离开时没什么打算,就注定再也回不去了。所以说啊,选择可是个中性词,其意义本身来自做选择的那个个体。祂的选择即是漫无目的、仅有一点方向选择地巡游流浪,也许能有交流,也许一无所获,也许迷失在无限的旅途中,也许突兀消亡在那几个东西手中,做出这个选择是已考虑过以上情况后的结果,可没有一般生命的迷茫和忐忑,换到另一方面来说包括这两种在内的情绪这个概念在祂接触到后的评价是“史”,还是生命为了不被大日灼伤不得不在自己身上必须尽量按标准和自身条件结合的情况来涂抹的“史”,除了如此评价以外祂直接把它丢到信息库的记录部分,舍此无它。
选择有两种情况。一是,比如祂抽空考虑过开发一套筛选体系,不过自己的信息库相较于目前形态的容量仍是沧海一粟,所以选择暂时搁置,毕竟无法确定消耗的低效方案束之高阁才对。不过时间是只能随之同行的,所以只要能跟着混必然有用上的那天。就像聚沙成塔这个概念,无法确定其节点,但认知上其成立率是“1”,要知道连祂都承认的由文明那儿学来的概念中“1”可并没有几个。
二是,比如祂虽并非全知全能,但在自我的领域内到底是除了极端的几件事以外无所不能,何况祂大可以转移压力换算到非己的额外区间,以此拉大自己的体型。而祂选择保持现在的大小,一个旋臂,必要时可以于三个地球日内自我无损地扩充至少十倍。
上限并不确定,这两者皆是因为上限不能被自己揭示,那完全等同于自戕。
那么关于选择的结果呢?个体与外界的匹配纠合得出结果,前者必须强行扩大自己以期认知和同化后者,否则判定阶段仍是两方且前者仍要强行扭转事物的因果或隶属关系,由于能信流转化连祂都无法锁定,结果往往是划向前者“不愿”的那端,也就是所谓的失败。这就是祂的概括,只这么一段就足够把文明的底裤都扒光了,后者对祂来说自然是只有上限未知的威胁,当然,要这么说的话,祂按组成它的个体思维应该有些负面情绪的,好比它清楚自己不知道蚂蚁的是否能凌驾于自己之上又基于概率论无法否定这种可能它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