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张姨,您这菠菜择得比列队还齐整。”李渊笑着蹲下身帮忙,指尖捏起片发黄的叶子,忽然想起第一次跟张阿姨接头的情景。那天她也是这样择菠菜,把三片发黄的叶子摆在摊角,边缘对齐成直线——那是“三点整行动”的信号,后来才知道,老人的儿子曾是他的战友,牺牲时口袋里还揣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张阿姨,比现在年轻许多,头发还没白。
“你家悦悦爱吃菠菜根,我特意留了粗的。”张阿姨把捆好的菠菜递过来,绳子在中间打了个结,松紧刚好能塞进两根手指。这是她们之间的默契:结松,代表菠菜新鲜;结紧,就得多洗两遍,可能带了泥。李渊想起苏瑶总说:“张姨的手比秤还准,她的结就是最好的刻度。”
东边的豆腐摊前,张爷爷正用刀划开块嫩豆腐,动作稳得像外科医生。他切豆腐有个习惯:给熟客的块头稍大,边缘留着点豆腐皮;给生人的则切得方正,皮去得干干净净。“老李,今天的豆腐加了石膏,嫩得能插住筷子。”老人把豆腐放进油纸袋,袋口折了三折——三折是“今天有新做的豆干”,两折是“豆干卖完了”。
李渊接过袋子,指尖触到纸袋上的温度,忽然想起去年冬天,李悦发高烧,凌晨三点他跑来找张爷爷买豆腐,老人二话不说掀开保温桶,里面的热豆腐还冒着气。“豆腐脑能退烧,”老人边盛边说,“我儿子小时候也这样,吃两碗就好了。”那天的豆腐脑里,老人多放了半勺糖,甜得李渊眼眶发烫。
王婶的海鲜摊前围了不少人,她正用网兜捞虾,动作快得像在数钞票。“老李,你要的‘弯须虾’留着呢。”她把一网虾倒进盆里,虾须果然都是弯的——这是苏瑶的嘱咐,弯须的虾更鲜,适合做虾仁蒸水蛋,李阳小时候总爱用勺子挖着吃,说“像云朵在嘴里化了”。
李渊看着王婶用稻草捆虾,绳结绕了四圈。四圈是“虾够吃三天”,三圈是“当天吃完”。他忽然注意到王婶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泥,是早上挖蛤蜊时蹭的。这个总爱说“海鲜就得吃活的”的女人,丈夫十年前在海上遇难,她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摊前的泡沫箱里,永远养着最新鲜的海货,像在守着片小小的海。
(三)
回家的路上,李渊遇见了李阳的班主任周老师。她提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两根胡萝卜,须子上还带着湿泥。“李阳爸爸,这胡萝卜是自家种的,给孩子补补维生素。”周老师的袋子上系着个蝴蝶结,是李悦教她的,说“这样好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