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刘邦刘彻李世民武则天赵匡胤等一众帝王同样沉默了一瞬,虽然这是后人称谓,虽然文人一贯喜欢夸大,但听到一个词人被冠以“龙”之名号,感觉……还挺微妙的?
刘彻撇撇唇,哼哼一声:“朕倒要看看,这辛弃疾能写出什么词来,名字还和去病这么像。”
“太谬赞了……”辛弃疾摆摆手,显然是不堪接受。
“同甫兄又在取笑,”辛弃疾苦笑摇首,“你知我志,不在词章。”
和辛弃疾一样沉重的还有汴梁城中的赵匡胤,越看对联的后半句,他就越心惊。赵匡胤觉得矛盾极了他已然预知辛弃疾接下来的词不会轻松,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那些不肖子孙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却又怕那结果是自己不能承受的。
“皇兄息怒。”赵光义也作势上来劝了,“眼下重要的,还是打起精神听水镜里怎么说呀!”
皇兄的后代也不过如此,半壁江山都丢了,还不如把皇位传给他呢!
那歌者回答说,柳永的词,要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拿着红牙板,婉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是婉约派代表,这则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婉约词和豪放词的区别,铁板铜琶,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豪放词的代指了。】
苏轼听完故事大笑起来:“好,好,好!说得有趣,这歌者有急智!”不说别的,这故事倒是极好听的。
歌女香香努了努嘴开口道:“这说得对,也不对。”
“杨柳岸,晓风残月故须女郎歌唱,那‘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句,可不见得呢!”
这边讨论毕,楚棠继续。
这话一出,嬴政刘彻李世民等皇帝眼睛都亮了:文武双全!还能写军事策论,这个词中之龙,有点东西啊!
宋孝宗赵昚对辛弃疾的这篇策论有印象,其论精深独到,甚可见才干,水镜说得没错,辛弃疾确是个人才。只是……
但,鸿雁南飞,看着下联,赵昚心里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首词,结合课下注释,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这两首词各流露出了词人何种情绪,两位词人表现情绪的方式是否相同?】
永遇乐、声声慢2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蹭地一下站起来:“孙仲谋!这词中人是我!”
底下的臣子亦是喜形于色,夸主公就是在夸他们!鲁肃朗笑着向前拱手:
孙权笑得神清气爽:“本以为我江东声名不彰于后世,却不想前有那苏轼咏叹周郎,后又有辛弃疾为我揄扬,这豪放二家,颇具慧眼啊!二人的词又写得这般好,应多与诵读,育我江表文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