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咂摸了一下:“江山如画总括前文之景,一时多少豪杰为下阕之周公瑾蓄力,此为承上启下,后人谓之过渡句,这也是他们阅读理解的一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苏学士饶有兴趣。
【同时大家要注意,词的开篇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泛写的怀古;紧接着,由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进入具体地点,自然而然感慨“一时多少豪杰”,那么这里的“一时”便集中于三国时期,后面的“豪杰”,也是曹孙刘概而言之的。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将范围进行了一个缩小。】
三人都很有默契地将另外两方忽略掉,唯有周瑜的粉丝挺直腰杆不屑一顾:豪杰又如何?你们都是周郎的陪衬!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家读一读这几句,结合注释想一想,苏轼笔下的周瑜是什么样子的呢?】
“文武双全!”
“周瑜不是气量狭小吗?还被诸葛亮气死了,苏轼是不是美化他了。”
“就是就是,周公瑾多完美一个人啊,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好帅!”
文人学士还没有说话,底下的吃瓜群众先吵作了一团。自隋唐以来,民间多有“说三分”瓦舍,言语粗糙却颇为俚俗,故事也说得十分引人入胜,其中出场人物众多,又颇富传奇色彩,场面热闹,不知道收割了多少粉丝,市井小儿都知道魏蜀吴曹孙刘,别提多深入人心了。
倒是陈寿捧着自己新写的《三国志·吴书》篇目露疑惑:“周公瑾勇毅之士,所谓‘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应当是个豪杰,苏轼此词,颇有不同啊!”
念奴娇6
还来不及为自己出场感到高兴的陈寿:???什么玩意儿?
谁气量狭小?
另一边。
刘备也是惊疑不定:“周公瑾文韬武略,是万人之英,胸襟广阔,怎的被人说心胸狭小了?”
【他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故意刁难诸葛亮,让对方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时不时暗戳戳给诸葛亮使绊子,最后还被诸葛亮气得吐血而亡。】
诸时空其他老祖宗们:???
茶楼雅间。
诸时空陷入了沉思,不同于这些人的集体呆滞,民间小儿却是拍着手欢呼:“她讲的和戏里演的一样!”
越听越觉得耳熟的罗贯中有些坐立难安了:这这这……这讲的怎么和他写的演义那么像,不会又要说到他了吧!
【这些内容耳熟吗?没错,以上情节都出自罗贯中老师的《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意气张扬,机智有余而缺乏容人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