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怀赤子之心的李长吉,竟是将郁达夫引为同调,为他担忧了起来。
听完一切的苏轼兄弟亦是唏嘘感叹:“幼时孤苦病弱,长成后又在异国受欺,其中苦闷难以言说。三观塑造,想必是指个人的志趣理念吧?”
苏辙敛眸摇首,没有人听到这些遭遇还能保持轻松:“如他所说,郁达夫之哀苦,竟是比李长吉更甚。”
【另外,由于留学日本,涉猎群书,郁达夫也受到了日本“物哀”美学的影响,所谓“物哀”,简单来说,物,就是外界事物;哀,则是主体对事物产生的感受,包含有同情、哀伤、悲叹、怜惜等种种情绪,主要展示一种哀婉凄清的美感世界。这种美学意味在《故都的秋》中也有体现。】
刘彻冷嗤一声:“小家子气。”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大汉的强大才让司马相如有那样的底气,文士与国家,一命相连。那日本听起来似是个弹丸小国,却能逼得后世华夏子民沦落至此,两相对比之下如何不令他心惊?
白居易将杜甫的诗吟了一首又一首,满怀敬意地感叹:“温柔敦厚,沉郁顿挫,这才是一等一的美学。”他也学起后世的词语了。
什么物哀,太衰颓了。
奉天殿里。
他现在正在气头上,连带着把郁达夫也迁怒了一通,可那话里,更多的还
“可是,只有强盛之邦才会有人遣使而去,郁达夫留学日本,学他国种种,是不是因为,本国……”太落后了?
没有人敢细想这背后的意味。
诸位帝王眼神一凛:要说到了!
日本曾经需要向我们学习,处处仰望我们,谁能想到,形势会有这样的翻覆呢?作为弱国子民的郁达夫在日本受尽歧视、侮辱,而他甚至不能反抗,因为他的国家,确实就是那样孱弱。这种孱弱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后来郁达夫在作品里写,“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
诸天万朝的众人倒抽一口凉气。
可楚棠仍在继续:【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其时,东三省国土已失,华北势微,北平亦在飘摇之中,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郁达夫心中不能可能没有触动。同一时期,他另有两篇散文可以佐证作意:
映霞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这一次他是带着妻小出游的。
是的,时代风云里的文人并不能独善其身,他已经感知到了国家日渐衰飒的气息,并在文字里流露出隐忧。孱弱的国家、衰飒的时代,震动着一个救时文人的心,文中反复提及北方、北国、北平、故都,或许正有不可言说的时代意义,对故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