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好这个送死的位置找不到人去,吏部众高人一合计,得了,既然皇帝这么喜欢他,三边总督就杨鹤去吧。
杨鹤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一个一点军事常识都没有的纯嘴炮,对于剿匪完全是一个门外汉。
当得知自己要去陕西当总督,杨鹤是诚惶诚恐,吓个半死,忙向皇帝辩辞:“臣没有勘定祸乱之才,亦未阅历边疆的经历,去担任三边总督的要职,恐难胜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这时候的崇祯皇帝找不到一个愿意去挑重担官员,满朝文武都推荐杨鹤去担任三边总督,自己也觉得杨鹤有大才,怎么可能同意他的推辞?
可杨鹤从无带兵作战的经验,皇帝问他平乱方略,也只能以:“清慎自持,抚恤将卒而已”作答,这种回答感觉杨鹤去三边是去静修,而不是去平乱。
崇祯皇帝却恰恰欣赏他的这种为官清慎的作风,这是崇祯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可杨鹤这人完全是个真清高,真清流,除了那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别的本事一点没有。
成为一名出色的清流御史,每天找点别人的毛病,跟皇帝说一点道听途说,家长里短完全没有问题。
但这种只会动嘴皮子的迂腐文人决成不了统帅,别说是合格的统帅,就算是将就的统帅都不行。
但崇祯皇帝实在找不到人,也相信他是正人君子能办好事,还是选择用其所短,弃其所长,强行指定他担任三边总督一职。
杨鹤日后的悲剧,大致肇源于此。六月初,被逼无奈的杨鹤,见皇帝死活不改口,只能收拾起自己行囊,前往陕西赴任。
也就在杨鹤奔赴陕西的时候,也不知是哪一位大嘴巴子的,给崇祯进了东江镇消息,小皇帝才知道东江镇已经快一年没有得到朝廷一分一毫的补给。
这袁崇焕是怎么搞的,竟然会忘掉给东江镇拨付军饷,一年没有粮食补给,都不知道东江镇那几十万军民会饿成什么样子,崇祯帝不敢想象。
但小皇帝不愿意怪罪袁崇焕,总觉得他断绝东江镇的粮草肯定不是故意的,定是另有原因。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信任依然是百分之百的。
为了弥补对毛文龙的愧疚,崇祯帝发了一份圣旨对毛文龙的功绩进行表彰,并从内帑拨出白银十万两补偿东江军民。
六月中旬,袁崇焕收到了皇帝对毛文龙的嘉奖圣旨和十万两补偿银,看着那一箱一箱的银锭和手里的圣旨,袁崇焕心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