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说的难听一点,前者贤,后者奸,这完全就是不一样的吧!
但房玄龄也很快就转过了脑筋:“……陛下,是说唐玄宗不是在根据臣子的贤德与否和能力多寡来选用人才,而是看自己当时的需求?”
李世民点了点头,虽然还红着眼睛,但脸上的神色很是严肃,他说道:“怎么不是呢?之前他想要发展从武周中夺回了唐朝,自然是前面这些人更加能够满足他的要求,毕竟这个时候需要的正是贤才良相。
但后面天女提起他说逐渐沉溺于享乐,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完成’了前面的任务,所以他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更好地享受着自己成果的人。李林甫和杨国忠不就正好契合了他的要求吗?”
甚至杨国忠更是他当时的宠妃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大概会恨不得李隆基更加沉迷于自己妹妹的温柔乡中。
李世民的这些话,着实给了他们这些没有想到的人不小的冲击。
魏征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圣明,陛下之言可谓一针见血。不过臣也想要说,这也正好是在警示陛下用人需慎之又慎,切不可因一己私欲而乱朝堂纲纪。”
李世民暗自苦笑。
像李隆基这样能够称得上“乱来”?他是不会做的,也做不到。
他知道自己玄武门之变在史书中或许并不会得到一个好评价,但他接下来这些年一直孜孜不倦地投身于政事,又何尝不是在向世人说明,选择他并没有错呢?
事实上,他确实做的很好。好到了是整个唐朝、更甚至是后世皇帝、百姓的“白月光”和“偶像”。
【但李隆基对于唐朝这隐藏在繁华之下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
而政治腐败与黑暗,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在此时便出现端倪——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而李隆基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
于是他上位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更是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
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多。】
【那么安史之乱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唐朝节度使置自睿宗时,仅是统领边防军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