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太小了现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稳住局势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他们辅佐的幼主。于是监国的郕王成了最好的人选。】
【那么继位的朱祁钰是怎么做的呢?他知道自己现在最该做什么——他选择支持于谦的抵抗政策,而有了决断,朝廷局势也慢慢稳定了下来。
那么被寄予希望的于谦是怎么做的呢?作为兵部尚书的他,首先是迅速组织防御,调集兵力,加固城防,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民心——
首先是调集兵力,他从全国各地调集军队,尤其是两京、河南和山东等地的精锐部队,迅速增援北京。然后同时,他还下令加固北京城墙,并在城外设置障碍延缓瓦剌的进攻。最后也是最要紧的,是发布告示安抚百姓,避免恐慌稳定民心。
要知道对着这兵力强盛、组织有序的瓦剌军队,必须要严阵以待,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朱棣看着之前在明军的进攻下被迫退去的瓦剌在水幕中完全就是改头换面的强大模样,有些迷惑又有些不可置信。
这两模两样,当真是同一个瓦剌?后世的明军这么不争气的吗?还是瓦剌太过争气了?那明朝为什么不更争气一点呢?!
朱棣正暗自思忖间,一边的朱高煦忍不住轻声嘀咕一句:“莫不是后世子孙娇惯惯了,失了祖辈马上打天下的血性?”
他还是忍不住上眼药。当然,他其实觉得自己这话也没说错。
不仅是太祖皇帝由南打到北恢复中原的战争,还是自家父皇靖难之役,这些都是实打实一点点打下来的。军中儿郎都是一点点磨砺出来的,他们这些皇子也是在战场上历练过的,尤其是他自己。之前父皇对他的喜爱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己善战?
但看后世朱祁镇这小子,一看就是没什么行军的经验,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凭借着一腔热血成功呢?像霍去病那样天生战神才是少数,大多数都是一点一点从底层锻炼上来的。但这个小子一上来就直接开大,能成功才是怪事。
他故作不经意地瞥了一眼太子和朱瞻基,是不是他们没有教好,才放出这样一个大杀器?
朱棣听了也明白他对太子和朱瞻基的不服和恶意,但现在时候也不是较劲这个的时候。
永乐皇帝还是清楚地知道,他们现在也只能看着,最多就是分析分析如何避免未来的情况再次发生,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
不过朱高煦的话倒是提醒了他,对待子孙后代的教育,一定不能放松警惕,哪怕再疼爱也不行。须知,溺爱才是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