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古代,这就更加理所当然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在那时,他们通过研究做出的结论,关于靖康之难的祸首,被认定为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是王安石变法。
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叶向高的《宋论》指出:人臣争胜是最大的祸害,会扰乱正常的纲纪,制造不和谐因素。而小人和君子是自然存在的正常现象,善政的关键不在于消灭小人,而在于避免小人当权,不给小人争权夺利的空间。然而熙宁变法造就的新旧党争却为“君子”和“小人”的争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尤其可怕的是新旧两党轮流执政。
这段话的,其实就是说,由于王安石的变法,使得北宋的朝政内讧不断,“小人”和“君子”争斗实在太激烈,把朝政混乱到了极点,产生了极大的内耗,将原有的良好行政风气涤荡一空,形成了宋徽宗、蔡京、童贯等人沆瀣一气的决策层。
也正是这个近乎于弱智的决策层做出了灭辽这个完全弱智的决策,最终导致了靖康之难。】
王安石听到这里都惊呆了。
哪怕天女并不赞同这个结论,但她言辞间透露出来的信息,都是在此之前,这场刻骨的伤痕造成的原因,都是由他来背负的。
但这是真的吗?
他主持变法,不是为了什么给党争提供政治舞台,而是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
或许他的变法,让党争一事更加显目,但并不是他不变法,党争就会从此消失的。
党争,并不受人控制,他们只是利益驱动罢了。若他真的能够控制,又哪里还会有什么新旧党争呢?
但这并不是什么要紧的,要紧的是他需要先向天子告罪。不管是不是真的因为他、因为这场变法,但天幕已经提到了他,他就应该做出反应,而不是一动不动。
“陛下恕罪,臣是万不敢有这般心思的!”
宋神宗赵顼看着天幕,也是脸色微沉,但大体上也还是保持着正常。
只是他尚且没有说话,朝堂之上却是在玉不识的讲述下顿时一片喧哗,旁边反对变法的臣子更是出口和王安石等人辩驳起来了。
而看着支持变法和反对变法的两派大臣争吵不休的赵顼,难得觉得有些头疼。他也是支持变法的一员,难道在他们口中也是“祸首”的一员吗?
赵顼沉思了一会,制止了下面还在说着的臣子们:“好了,天女也只是说了以前的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