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有类似想法实属空穴来风。
\n
徐博这时反应挺快的,问:“李博明年的经费是不是还没批?”
\n
这句话成功地让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李博士。
\n
先挑起校企区别话题的人说:“领导对李博有更高期望,我看鼓励大家积极报名的时候,杨主任一直在看李博。”
\n
李笃没说话。
\n
杨主任不仅开会时看她,这会儿也在看她。
\n
一帮人都没注意到杨主任正端着茶杯站在门口,不知道听到了多少。
\n
见李笃看过去,杨主任冲她扬起手,不高不低喊了声“李博”。
\n
“研究中心成立的初心是为了盘活校内学术资源,便于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进一步交流,进而推动不同领域之间学者的合作。我相信你是咱们院在这方面最占优势的研究员。”
\n
杨主任捧着冒热气的茶杯,小啜了一口。
\n
“当时栾教授推荐你,着重强调你擅长在不同领域融合贯通,是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你可能不了解,那时学校已有筹备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计划,也在积极物色像你这样的多领域复合型人才。”
\n
李笃盯着那一缕几近虚无的热气,“所以杨主任的意思是,研究中心的名我非报不可?”
\n
杨主任习惯了科研人员的直来直往,又或是修养到家,“你不能这么想。你推荐虞赢卿去材工院,说明你在这方面有自己的规划。你的规划与学校的规划路径相似,更说明你具有前瞻眼光,拥有更宽眼界,主观上愿以崭新角度、灵活思维去开展研究工作。”
\n
换徐博,没准儿得为这番不遗余力的褒赞感动流涕。
\n
李博秋风过耳,在杨主任殷切的期盼和一再的劝导下,不置可否道:“让我考虑考虑。”
\n
李笃清楚,从长远来看,进入研究中心不是件坏事,类似组织在其它高校已有范例,不失为专业研究领域跳转专业管理的快捷途径。
\n
可她提不起任何兴趣。
\n
软硬不吃到最后总要面对图穷匕见,临走前,杨主任意味深长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慎重考虑。”
\n
李笃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n
知道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她将面临的是提前解约甚至撤项。
\n
热排放转化的课题满打满算接近两年,一个月前她提交了延期申请,杨主任的通气式反馈不尽人意,如果评委会最终正式驳回申请,那么……离职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