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娘娘大恩,凡孤寡老人前来购米,一律八折优惠。”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杨玉环的恩情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乡村,有一位名叫李二的佃户,家中人口众多,生活一直十分贫困。以往,他辛苦劳作一年,所收获的粮食大部分都要交给地主,剩下的根本不够一家人糊口。但随着农桑政策的推行,李二在自家的小院里种上了桑树,养起了蚕。他的妻子心灵手巧,将蚕茧制成丝绸,拿到集市上售卖,竟也能换来不少收入。再加上李二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的工坊里做工,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要不是杨娘娘鼓励农桑,又兴办工坊,我们一家还不知道要在苦日子里熬多久。” 李二满怀感激地说。为了表达对杨玉环的敬意,每逢节日,李二都会带领家人,朝着长安的方向,虔诚地磕头祈福,祝愿杨玉环平安健康。
在一些书香世家,读书人们也对杨玉环赞不绝口。一位名叫刘秀才的书生,平日里喜好舞文弄墨。他有感于杨玉环为百姓所做的一切,挥笔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歌颂杨玉环的贤德。文章中写道:“杨娘娘以慈悲为怀,心系天下苍生。税赋改革,解百姓之重负;水利兴修,保农田之丰收;农桑工坊,拓民生之富路。此等功绩,堪比古之贤后,实乃我大唐之福也。” 这篇文章在文人雅士中广泛传阅,大家纷纷对杨玉环的善举表示钦佩。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地方为杨玉环立起了生祠。这些生祠,有的宏伟壮观,有的小巧精致,但无一不饱含着百姓们对她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在生祠里,百姓们摆放上供品,虔诚地祭拜,表达着他们最真挚的祝福。
街头巷尾,人们更是将杨玉环的善举传颂得神乎其神。茶余饭后,大家聚在一起,谈论的都是娘娘如何心系百姓,如何为了改善民生而殚精竭虑。在长安的茶馆里,一位说书先生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杨玉环的故事。
“话说那杨娘娘,为了减轻百姓的税赋,在朝堂上与一众大臣据理力争,不顾自身的劳累,深入民间考察,了解百姓的疾苦。为了让农田灌溉有保障,她亲自督促水利工程的建设,常常过问工程的进展情况……”
台下的听众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发出阵阵赞叹。一位听众感慨地说:“以前只知道娘娘美貌动人,没想到她还有如此菩萨心肠,真是大唐百姓的福气啊。”
杨玉环的美名,如同春风一般,吹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繁华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