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娘娘。”
周围的顾客们听到他们的对话,也纷纷加入讨论。“是啊,娘娘为咱们老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咱可得记在心里。” 一位年轻的妇人说道。
“听说别的地方都给娘娘立生祠了,咱们镇上也得赶紧行动起来。” 一位中年男子提议道。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一时间,集市上到处都在传颂着杨玉环的善举,大家都在为如何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出谋划策。
很快,小镇上也开始筹备立生祠的事宜。镇里的乡绅们带头捐资,普通百姓们也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工匠们精心雕刻着杨玉环的塑像,力求将她的神韵完美呈现。在雕刻过程中,工匠们一边忙碌,一边念叨着:“一定要把娘娘的贤德刻进这塑像里,让后世子孙都知道娘娘的恩情。”
而在一些偏远的山区,百姓们同样对杨玉环感恩戴德。山村里,一位老猎人站在自家门口,看着村里新修的道路,心中满是感慨。“以前这山路崎岖难行,卖个猎物都得费好大劲。现在路修好了,商人们都能直接到村里来收购,咱们的收入也增加了。这都得感谢杨娘娘啊。”
村里的孩子们在新修的道路上嬉笑玩耍,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是杨玉环给他们带来了这样的变化。一个小男孩天真地说:“杨娘娘可真好,以后我长大了,也要像她一样,为大家做好事。”
在立生祠的过程中,山区的百姓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由于交通不便,运输石材成了大问题。但大家没有退缩,男人们肩挑背扛,将一块块沉重的石材运到指定地点。女人们则负责后勤保障,为辛苦劳作的男人们准备饭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座庄严肃穆的生祠在山村里拔地而起。
除了这些普通百姓,不同阶层的人们也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杨玉环的感恩。在长安城内,有一位名叫赵福的小商人,经营着一家小小的米铺。以往,他的米铺生意平淡,既要应对高额的税赋,又要面对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然而,税赋改革后,他的经营成本大幅降低,手中的资金也渐渐充裕起来。有了余钱,赵福便开始琢磨着扩大生意规模。他不仅购置了更多的粮食,还改善了店铺的环境。如今,他的米铺生意蒸蒸日上,顾客络绎不绝。
“杨娘娘的税赋改革,真是救了我啊!” 赵福感慨万分,“以前我都快撑不下去了,现在生意好了,我也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我得好好谢谢娘娘。” 于是,赵福在自己的米铺门口,张贴了一张大大的告示,上面写着:“本店感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