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中的《用无用篇》蕴含着深邃且辩证的哲学思想,深入探讨了事物“有用”与“无用”之间看似对立却又紧密相连的关系 ,引导人们突破常规认知,以更全面、长远的视角去审视世间万物的价值。
开篇便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观点:“鸟之所以能远飞者,六翮之力也;然无众毛之助,则飞不能远矣 。”鸟翱翔天际,主要依靠翅膀上强劲有力的大羽毛,也就是“六翮”,它们是助力鸟儿飞行的关键因素,好似人们眼中显而易见的“有用”部分。但倘若没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众多细小毳毛辅助,鸟儿便难以飞得高远。这些毳毛在飞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调整飞行姿态、保持身体平衡等,可人们常常忽视它们,认为其用处不大,是“无用”的。然而,少了毳毛,鸟儿的飞行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这就清晰地表明了那些看似无用之物,实则蕴含着巨大作用,“无用”与“有用”相互依存,共同促成了鸟儿的远飞。
接着,文中引入庄子与惠子关于“无用”与“有用”的精彩对话。惠子质疑庄子的学问是无用的空话 ,庄子则巧妙回应:“懂得了无用的道理,才能跟他谈论有用的道理。大地不是不广大辽阔,可是人们占用的,不过是能容下双脚的地方。然而假如把容脚之外的土地都铲削掉,直到黄泉,那人可立足的地方还有用吗 ?”从日常经验看,人站立时真正用到的土地只是双脚所占的那一小部分,其余大片土地似乎并无实际用处,是“无用”的。但试想,若将双脚之外的土地全部去除,人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连站立都难以维持,此时原本被认为无用的土地,其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它为人们提供了活动空间、安全保障,是立足之地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这无疑再次证明了“无用就是有用”的深刻道理,让人们意识到不能仅仅依据表面现象或当下的直接需求来判断事物的有用性,许多看似无用的事物实则是支撑“有用”存在的基础。
在论述“无用之用”的过程中,文章还列举了陈平与周勃的事例 。陈平智谋超群,在刘邦成就霸业的过程中,多次凭借奇谋妙计帮助刘邦化解危机,如离间项羽和范增、解白登之围等,其智谋对刘邦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堪称“有用之才”。然而,正是这份出众的智谋,让刘邦对他心生疑忌。因为陈平的智谋太过突出,刘邦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相反,周勃为人质朴憨厚,看起来没有陈平那般聪明机智,似乎“无用”。但也正因如此,他被刘邦认为忠诚可靠,受到信任与重用。在当时仁义不足以使人互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