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就难以建立标准化的制造流程。”
\n
朱慈烺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工匠的匠艺虽然精湛,但他们长期以来依赖经验,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总结,这就导致同样一门火炮,在不同工坊制造出来,口径、重量甚至炮管厚度都会存在微小的差异。而这些细微的误差,到了战场上,很可能会影响火炮的精准度和射击稳定性。
\n
“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军工规范。”朱慈烺沉声道:“不仅要设立标准的火炮尺寸、配方、装填方式,还要为炮兵编写系统的训练手册,使炮手们能够掌握科学的射击方式,而不是靠经验摸索。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匠,必须识字。”
\n
廖启闻言,先是一怔,随后郑重地点了点头:“陛下所虑极为周全。若不先让工匠们学会读写,即便有再好的理论,最终也只能流于纸面,难以真正落实。”
\n
朱慈烺目光深沉,继续说道:“不仅仅是读写,他们还必须掌握基本的计量知识,否则就会犯与朝廷官员翻译书籍时相同的错误。若大明不能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工艺标准,未来的火炮发展只会陷入怪圈——火炮造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复杂,狸狐哨的装饰越来越多,然而射程、精准度、耐用性却不断下降,甚至连最基本的口径比和模度都搞不清楚。”
\n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想起满清时期的情况。在那个时代,清军曾一度依赖欧洲传教士铸造火炮,但由于没有建立真正的火炮科学体系,最终导致大炮越造越大、越造越笨重,甚至战场上还出现过开炮后炮管炸裂、自己伤己的情况。
\n
更讽刺的是,许多火炮制造者甚至不知道自己造出的炮口径是多少,只能靠“经验”去匹配炮弹,这样的军工体系,如何能支撑一支强军?
\n
想到此处,他目光一寒,语气坚定地说道:“立即在南京、苏州、镇江三地的炮厂设立‘工匠学堂’,先从识字、计量、基础机械学开始,逐步培养一批能读会算的技工!同时,设立‘炮兵学堂’,让炮手们系统学习射击、校准、测距等实战技能。大明的火炮制造,不能永远停留在工匠代代相传的阶段,而是要建立一整套可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