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不切实际的全员精英化,这个时代的作战条件和训练资源都决定了,他的军队无法做到每三五人就能组成一个独立作战小组。
\n
实际上,即便是一小队旗总士兵,在战场上能够独立执行任务的也凤毛麟角。即使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未必人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有那些真正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精锐才能在战场上游刃有余。
\n
而要打造一支全面精锐的军队,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资源代价,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明军的实际情况。
\n
因此,朱慈烺的改革并非试图颠覆整个体系,而是以现有条件为基础,逐步提高军官的指挥能力和思维水平。他希望通过这种总结和反思的方式,让军官们学会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而非一味依赖上级的命令。
\n
军事会议上,不少将领对这项任务感到手足无措,有些甚至直接向朱慈烺表示苦恼道:“陛下,微臣粗人一个,平日提刀杀敌还行,这写字作总结的活儿,实在不知从何下手啊!”
\n
面对这些坦诚的反馈,朱慈烺并未表现出苛责之意,反而展现了他宽容和理解的一面。他点头笑道:“写作战总结并不是要考你们的文化功底,而是让你们学会思考战场上的得失。若真不会写,就与手下的军官多交谈,多听他们的建议,整理出一份简单的报告即可。”
\n
对于那些积极回应但暂时无从下手的将领,朱慈烺多以鼓励为主:“只要你们能提出战场上的实际问题,朕和众位大臣自会替你们一同寻找解决办法。”
\n
与此同时,朱慈烺也深知,这些作战总结不仅是一次实践尝试,更是一种考察手段。他需要通过这些总结了解各级军官的能力和思想,识别其中真正有潜力的人才,为未来的战场布局做出调整。
\n
会议结束后,朱慈烺并未急于离开,而是留下与几名将领深入交流。他耐心倾听每个人的建议和困惑,甚至主动提议,可以让有能力的幕僚协助将领们完成总结,确保他们能真正学会从总结中获益,而不是应付了事。
\n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