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阴影,任何一方的异动都可能再次掀起战争的波澜。
\n
因此,大明的两支主力大军一东一西,如两把出鞘的利剑,牢牢压制着潜在的威胁。
\n
朱慈烺站在后宫的窗前,望着宫灯摇曳的光影,心绪复杂。他知道,大明的复兴之路注定布满荆棘,而眼下的局势虽已初见起色,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n
无论是内部的改革,还是外部的征伐,每一步都需要他亲自布局、审慎决策。这是一场漫长的战斗,而他,作为大明的天子,必须成为这场战斗的核心。
\n
这一日,朱慈烺巡视了南京附近各州县以及驻守于各地的明军部队。在检查防务的同时,他亲切慰问了各营将士,倾听他们的需求,鼓励他们精进技艺。
\n
通过这一系列行动,他的威信在军中愈发稳固,赢得了将士们的衷心拥护。完成巡视后,朱慈烺随即召集各军各营的将领们召开军事总结会议。
\n
这次会议不仅仅限于主要将领,就连副将、守备级别的军官,也被要求在半个月内提交一份详细的“总结”,这道命令在军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n
对于明军的许多将领来说,这项任务可谓艰巨。明军中有相当一部分军官出身行伍,未受过正式教育,不少人甚至目不识丁。这让他们对“作战总结”一词感到陌生和头疼。
\n
许多沙场猛将,虽然战功赫赫,但也仅仅因为身居高位而勉强认得几百个字。如今要让他提笔写总结,无疑是一项令人头疼的任务。
\n
然而,这却是朱慈烺决意推动的一项改革。明军若想在这个时代独占鳌头,强盛不仅体现在士兵的训练有素,更在于军官的主观能动性和对战局的深刻理解。
\n
朱慈烺深知,战场变化无常,倘若军官们无法充分理解上级的作战意图,在突发情况下便难以做出正确的应对决策。而一旦指挥体系失灵,军队便可能陷入全军溃败的险境。朱慈烺的目标并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