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不仅在于制度本身,还在于用人。”朱慈烺喃喃自语。他脑海中迅速勾勒出一幅组织架构图,同时结合自己对朝中人才的了解,开始进行对接安排。他明白,任何制度设计如果缺乏合适的执行者,终究会沦为一纸空谈。
\n
“在工商司方面,倪元璐是最合适的人选。”朱慈烺思索道:“他长年管理国库事务,对全国商货的价格波动和市场走向都有深刻的了解。让他派人负责工商司的具体事务,能迅速上手,也更能减少初期试点的阻力。”
\n
“至于大明钱庄,”朱慈烺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张名振是个不错的选择。他在筹备军需期间,已经熟悉了银两的流通、利息的收缴以及商船的管理。特别是各地出海口的船本事务,他一清二楚,让他接手最为妥当。若换了新人,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处理得当。”
\n
郑鸿逵在一旁默默听着,不住点头,他心中暗暗称赞朱慈烺的用人决策,不仅考虑到人才的特长,还能将复杂的事务进行合理分配。作为参与具体事务的执行者,郑鸿逵深知,这样的布局既能避免推行新政时的推诿扯皮,也能让各环节更高效地运转。
\n
一个时辰后,朱慈烺合上了厚厚的小册子,揉了揉眉心,缓缓靠在椅背上,他长长吐出一口气,显然经过了深度的思考和反复权衡。此时,桌案上的油灯已经烧去一半,摇曳的灯光映照在他的面庞上,增添了几分肃然的威严。
\n
郑鸿逵见状,也稍稍松了口气,但他面上仍然保持着严谨的表情。尽管内心涌动着对这套改革规划的期待,但他十分清楚,这些方案的推行注定会充满挑战。一方面,要面对地方利益集团的掣肘;另一方面,则要警惕朝廷内部的非议和阻挠。
\n
(本章完)\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