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定期巡逻,防止敌人破坏通信设施,拦截信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外,注重通信人才的培养。在太学中开设了通信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通信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包括驿站管理、烽火信号传递、信鸽训练等。学生们毕业后,分配到各地的驿站和通信部门工作,为大秦的通信联络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通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大秦的后方支援体系中,民力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林宇深知,合理组织和利用民力,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实的支持。
林宇建立了详细的民力登记制度。以郡县为单位,对辖区内的民众进行全面登记,记录民众的年龄、性别、职业、技能等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准确掌握民力资源的分布和特点,为后续的民力组织提供依据。例如,对于精通木工、石工等技术的工匠,以及身强力壮、适合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进行重点标注,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召集。
在民力组织方式上,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在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中,如修筑长城、宫殿、道路等,采用徭役与招募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一些短期的、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工程部分,按照户籍轮流征调民众参与徭役,官府给予相应的报酬和生活保障。对于技术要求较高或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程任务,则通过招募的方式,吸引有相关技能和经验的民众参与,给予较高的薪酬和奖励。例如,在修筑长城时,从各地征调了大量的劳动力,其中有经验的石匠和木匠被招募来负责关键部位的施工,而普通民众则参与土方搬运、城墙夯筑等工作。
在军事后勤保障方面,组织民众成立各类后勤队伍。如运输队,负责将粮草、兵器等物资运往前线。官府为运输队提供车辆、牲畜等运输工具,并进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运输队成员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物资保护方法。担架队则由身强力壮的民众组成,跟随军队行动,在战场上及时将伤员抬下火线,送往后方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此外,还组织了炊事班,为军队准备食物。炊事班成员具备丰富的烹饪经验,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士兵提供营养丰富的饭菜。
为了提高民力组织的效率和民众的积极性,林宇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对于在民力支援工作中表现出色的民众,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物质奖励包括粮食、布匹、钱财等,精神表彰则通过颁发荣誉证书、树立功德碑等方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