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比刘琰大九岁,因为在精舍大班进修,不是传承家法小班授课,某种程度可称得上自学成才,见到正经传承出于涵养要求不情愿也要自降一辈。
看过《中论》之后刘琰可不敢当面造次,立即以女子肃拜礼回应:“泰山刘威硕,不能以名节自立,今面箕山之志见彬彬君子,不敢妄称前辈。”
箕山之志讲的是许由和巢父的典故,徐干点头算是默认奉承,但是光讲好话可不行,既然进来就是还有话要当面讲清楚。
徐干站着抛出第一个问题:“何谓圣贤?”
“生而明道者。”
“夫子明道否?”
“夫子明道。”
“夫子生而明道否?”
刘琰深深吸了一口气:“子曰:我非为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也;又言,君子益损三友、三戒三畏;则生而知之者理也,学而知之者道也,困而学之又其术也,困而不学斯愚矣。”
《述而》记载圣人说过自身并不是生来就知道知识,同样需要后天勤奋的探求。《季氏》中提到孔子说过君子需要具备三戒三畏,同样在《季氏》中提到如何具备三戒三畏,答案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对此孔子有过一段评论,生而知之者。。。。。。斯为下矣。
生来就明白的道理就是天理,通过后天求索得到的是道理,面临困难而找方法是术理,面临困难还不去解决就是愚民蠢蛋。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见到尸体就害怕,看到病人就心痛,发现美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打我就还手骂我就还口,这就天理或者叫人的天性。
人不是生来就知晓一切,道理非得后天学习不可,通过接受教育了解做人的道理,明白世间的善恶好坏,知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时刻以君子的要求秉持三戒三畏,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
如果说一个人不能做到勤奋的探求,为了解决困难而学习,以功利心为学习的动力,这就偏离了君子益损三友、三戒三畏的初衷,这种探求方式不可取。
最下一等是面临困难不去解决,用得过且过的躺平姿态对待生活,这就是天下普罗大众的心态,所谓愚蠢就是形容此类人。
徐干上来就剖析核心问题,然而刘琰这样解释是要送命的!
先贤大儒们早就下过论断,研究古文经典要结合实际情况,场景不同出发点不同,说出的话不能随意掺和在一起引用,否则就成了断章取义!这样解释本身就违反畏大人,畏圣人言两条。
你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