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东汉建安年间天井关已经存在超过两百年,此关处在太行陉中央一处台地上,绵延逼仄的太行陉到天井关处豁然敞开,犹如在四周高山峭壁间开了一处狭小空地,四周高山如壁坐望其中犹如井中观天,关隘就扼守在空地入口处,故此叫做天井关。
此时天井关还不似后世,除了主体关隘封堵通路,顺着太行陉干道在南部通往羊肠坂方向建有一座小砦子,这座小砦子即后世的碗子城。碗子城和关城主体遥遥相对,一南一北卡住太行陉主干道的所有交汇口。
主体关城从北至南一共三处堡垒,分关隘口,沟道驿和夹道堡三个部分。从高都方向沿着大路迎面就是天井关隘口,隘口卡在主路一处高坡上由碎石混合夯土垒成,因为主路夹在两山之间因此隘口规模不大,不过想要进入主关城必须拿下隘口。
隘口两边山梁峭壁上建有两个烽燧,通过山脊小路与隘口相连,平时起了望警戒作用,战时朝山下推落滚木大石辅助山崖下的隘口防御。说是烽燧其实就是一栋土坯房子,里面站下七八个人再堆放几块大石头就拥挤不堪。
若是忽视两个烽燧,敢于攻击关隘的敌军就得小心头顶,扔几块石头就能封锁狭窄的关隘通路。山上最不缺的就是碎石和烂木头,且不说大石头,居高临下漫天扔小石块底下人也受不了。
攻击一阵还得战战兢兢清理一阵,不清理还不行,没有攻城车砸不开关隘的城门,攻城车可没办法在碎石路上仰攻,整个白天打不上几回,时间和精力全浪费在清理通道上了。想痛痛快快的攻击关隘,非要先占据烽燧不可,要拿下烽燧比直接攻击隘口还难,要从几里外的缓坡登上山脊,沿着一人来宽的山脊向烽燧发起攻击。
山口的关隘只是天井关的第一道防线,过了隘口就是天井关的主体沟道驿,过去是一处简易的驿站,经过上百年扩建如今成为一座石土混合的巨大堡垒。太行陉主路在堡垒正前方交汇处一片小广场,敌人到了这赫然发现迎面一处台地,台地上面才是堡垒,周围无遮无拦所有方向都在堡垒的打击范围之内。
广场延伸出两条岔路沿着台地蜿蜒前行,紧邻沟道驿转了两个C字形的大弯,堡垒主体正面封锁小广场,两边城墙依着台地正好能够控制下方道路,置身堡垒城墙俯瞰下方,广场和道路上的行人都如同走在沟底一样。
过去是沟底道路上方的转运驿站,所以叫沟道驿,现今取扼守沟底的堡垒之意,因此又名沟底堡。堡垒顶部城碟上总共安装了四部转射机防御南北,幸亏曹性懂得原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