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围困5日;逃脱后到达蒲地,又遭遇卫国贵族公叔氏叛乱,再次被困。历经艰难险阻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此后,孔子多次离开卫国又返回,一方面是因为卫灵公对他的态度时好时坏,另一方面则是离开卫国后,他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去处。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派人到鲁国聘问,并就“骨节专车”一事向孔子请教。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再次来到卫国,面对卫灵公的问政,他婉言拒绝。由于在卫国难以施展抱负,孔子离开卫国西行,途经曹国、宋国时,均遭遇冷遇。在宋国,宋司马桓魋对孔子极为厌恶,甚至扬言要加害他,孔子不得不微服而行。
五十九岁的孔子离开卫国后,先后经过曹国、宋国、郑国,最终抵达陈国。在陈国,孔子师徒遭到服劳役之人的围困,身处荒郊野外,粮食断绝长达七日。关键时刻,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接,孔子师徒才得以脱险。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六十岁的孔子自称此时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再感到困惑。在路过郑国时,孔子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却被人嘲笑其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此后,孔子又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等地,期间与各国君主、隐者交流,传播自己的思想理念。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再次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饥饿生病,后幸得楚国人相救。在由楚国返回卫国的途中,他们又多次遇到隐者。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回到卫国,提出在卫国为政首先要正名的主张。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弟子冉求有功。在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厚礼迎接孔子返回鲁国。至此,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生涯结束。
回到鲁国后,孔子虽仍有心从政,但始终未被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表示反对,并向冉有阐述了判断君子行为的标准,强调在施舍、做事、丧葬等方面应遵循的礼数。此后,孔子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七十岁的孔子自称此时能够随心所欲行事,却又不逾越规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