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吾老矣,不能用也”的回应,无奈之下,孔子仓皇逃回鲁国。此后,孔子继续关注各国政事。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推行举贤才不论亲疏的政策,孔子对此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仁义之举;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则认为这预示着晋国的灭亡,源于统治者缺乏良好的制度和法度。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四十岁的孔子经过多年的人生磨砺,对诸多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他自称“四十不惑”。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不满家臣掌政的局面,选择退隐,专注于修着《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追随左右,共同学习。
尽管孔子起初拒绝与阳虎会面,但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不久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升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上任仅七日,他便诛杀少正卯,并曝尸三日,鲁国由此实现大治。然而,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悬案,从孔子的言论推测,可能是二人政见严重冲突,少正卯的学说与孔子的执政理念相悖,孔子认为其有祸乱社会之嫌。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的势力,孔子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的城堡。但这一行动最终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公开化。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五十五岁的孔子对鲁国的政治局势感到失望。齐国送来八十名美女,季桓子接受后,君臣沉迷歌舞,不理朝政。在鲁国举行郊祭后,按惯例应送给大夫们的祭肉也没有送到孔子手中,这无疑是季氏不再任用孔子的信号。无奈之下,孔子离开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试图在其他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来到卫国。在卫国,孔子受到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召见,这一举动引发了弟子子路的不满与批评。在此期间,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闻后悲痛不已,称赞子产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之人。
起初,卫灵公对孔子颇为尊重,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给予孔子俸粟6万,但并未赋予他实际官职,也不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居住约10个月后,因有人进谗言,遭到卫灵公的怀疑和监视,无奈之下,他只好带领弟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然而,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