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发挥到极致,三百死囚的悲壮之举,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奇制胜的经典范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槜李的土地上,那些浸透鲜血的青铜箭矢与残破的戈矛,至今仍在诉说着两千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它不仅改变了两个诸侯国的命运,更折射出春秋乱世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以及古人在绝境中迸发的智慧与勇气。
自吴王阖闾战死之后,阖闾之子夫差便如同一头被激怒的雄狮,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时刻铭记着为父报仇的誓言。阖闾临终前的殷切嘱托“必毋忘越”,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深深刺痛着夫差的心,让他日夜难安,难以入眠。这句嘱托不仅是父亲的遗愿,更是夫差内心深处无法磨灭的使命。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父仇,伍子胥想出了一个极为特别的办法。他精心挑选了一名忠诚的侍卫,派人站在夫差的庭院之中。每当夫差出入的时候,那人就满脸悲愤、义正言辞地对他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尔(你)父乎?”声音中带着一种质问和催促,仿佛在唤醒夫差内心深处的复仇之火。夫差每次听到这声质问,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唯。不敢忘。”那洪亮而又坚定的声音,仿佛是对伍子胥和冥冥中阖闾亡灵的承诺,也表明了他向越国复仇的决心。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复仇的那一天。
从此,吴国上下进入了一种紧张而又有序的状态。吴王夫差亲自挂帅,日夜督促士兵们加紧练兵。训练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士兵们挥舞着武器,刻苦训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将领们精心谋划战术,研究越国的军事部署和作战特点,准备给予越国致命一击。吴国的工匠们也在日夜不停地打造精良的武器,锋利的宝剑、坚韧的弓弩、坚固的铠甲,都彰显着吴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整个吴国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随时准备向越国发动进攻。夫差的脸上不再有往日的轻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严肃和坚毅,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也明白只有通过复仇才能让父亲的在天之灵安息。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得知夫差日夜练兵,积极准备伐越的消息后,心中十分焦急。他认为如果坐以待毙,等吴国练好兵再来攻打,越国必然难以抵挡。于是,他不顾大夫范蠡的苦苦劝谏,一意孤行地想先发制人,趁吴兵尚未出征,抢先伐吴。范蠡多次劝说勾践,指出此时出兵风险极大,但勾践已经下定决心,他望着宫墙之外,眼神中透露出决然,斩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