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自转周期,至少在小行星带中是很罕见的。
\n
要知道,宇宙中的绝大部分天体,除非是特殊状态下,比如极少数静止轨道上的小行星可能因潮汐锁定或特殊动力学条件而不自转外,其他的星体全都在自旋。
\n
大到黑洞,中子星,恒星;小到行星、矮行星、卫星,乃至陨石,甚至是细微的尘埃,都会自转。
\n
造成自转的原因很复杂,是角动量守恒、雅可夫斯基效应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
\n
但对于捕获一颗小行星来说,自转的速度也决定了难度的高低。
\n
高速的自转不仅会导致相应的捕获设备安装困难,比如编号为2016ho3(国际永久编号为469219)中文译名‘震荡天星’的小行星,其自转周期仅仅只有28分钟。
\n
高速的自转不仅难以精确的投放捕获设备,也非常容易在接触的过程中受惯性的影响直接将捕获设备重新甩回太空。
\n
除此之外,要想控制一颗小行星朝着固定的坐标飞去,那么消除它的自转同样是必然的。
\n
因为高速的自转会导致推进的方位严重错乱,推力偏差可能导致小行星驶向未知的方向,甚至直接撞上地球。
\n
在精卫·陨石推进系统飞向小行星‘2017 af29’的时候,另一边,摇光号航天飞机上,执行任务的几人也通过监测拍摄设备观察记录着实时数据。
\n
没有登陆器常规的缓冲尾焰,只有调整姿态后自动扩展出来的四条缓冲支架,在推进装置接触小行星的一刹那,漫天的尘埃从小行星表面扬起。
\n
由于没有重力和大气,这些尘埃在碰撞中直接就冲出了小行星的约束,喷洒到了太空中。
\n
与此同时,已经降落到了‘2017 af29’小行星上的精卫·陨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