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远简短总结后,将文件夹交到李一凡手上:“这是我们联合金融监管总局撰写的《高校金融风险防控试点成果报告》,请您审阅后批示准备上报。”
李一凡接过文件,扫了一眼内容,不动声色地说了句:“拟一份综合建议,送给中央财经委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出将星城试点经验,纳入下一阶段教育金融改革指南。”
这是一锤定音的动作——从地方经验,转化为国家制度。
会后,潇湘省委官网首页一则红头文件刷屏:
《关于支持星城市高校金融风险治理模式向省内推广的通知》。
明确要求“各地市参考星城经验,推进大学生金融素养制度化建设”。
当天晚上,大夏社连夜发布报道:
【星城模式,写入校园金融治理新标准】
“金融不只是成年人的世界,更是青年成长的防火墙。”
紧接着,《大夏日报》评论员也发文称:“星城用三个月,给了青年金融教育一套模板,用制度为青春加了一层铠甲。”
而李一凡,在这个节骨眼上,并没有急于对外表功,而是悄然召集了一个更小范围的“后续机制闭环会议”。
会议仅限七人出席,李志远、李晓薇、黄成义、市财政局副局长、市教育局副局长、团市委副书记、金融办主任。
“风险没有消失,它只是换了路径。”李一凡语气很轻,却带着一丝冷意,“校园贷刚刚被清除,下一轮是什么?培训贷?情感贷?虚拟物品租赁贷?”
“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它们暴雷再应对,而是建立起一套让它们无法生根发芽的生态机制。”
他现场拍板三项决定:
1. 建立全省首个‘大学生金融画像系统’,结合学生日常消费数据、借贷行为、平台使用频次等生成风险指数,用于前置提醒与干预;
2. 启动‘金融素养进教材’工程,由凡星传媒参与课程内容开发,面向初中至大学不同阶段设计适龄财商教育内容;
3. 设立‘青年金融事务观察实验室’,邀请潇湘高校与凡星研究院合作,定期发布《青年金融趋势白皮书》。
李晓薇第一时间响应,凡星传媒次日便组建“青财研究组”,联合清远大学、星城科技大学、凡星数据中心启动合作。
这意味着——星城的“制度反应”不再是应急处理,而是提前设计未来的防护体系。
与此同时,在星城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