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接上一章)
\n
(九)
\n
在宋庆龄、何香凝的号召下,上海民众在几天时间里,赶制了几万套冬衣,冒着炮火送到前线。
\n
上海的工人、市民以及复旦大学的学生组成义勇军和十九路军并肩作战,连少年们都组成了童子军支援抗战。
\n
既非嫡系部队,就不会有什么重武器,南京政府又不提供装备。十九路军只好发动上海民众赶制土制手榴弹。本来十九路军的炮火力量比日军低了数个档次,这样一来导致日军的轰炸更加肆无忌惮。
\n
南京政府屡次发电,要求十九路军不得抵抗,撤到二线阵地。蒋光鼐不同意,并且打定了决心要违抗命令。
\n
而何应钦却下令,如果开战,“第十九路军兵源充足,有足够实力,上海附近部队不得增援!”
\n
自己国家的部队在抵抗外敌入侵,而政府却命令不许增援,这大概是战争史上的奇观。这一系列的做法,可以使今天的人们明白,为什么南京政府一直不得人心了。
\n
上层的勾心斗角,前线的将士,一时哪里去知晓,他们在用血肉拼搏着。
\n
(十)
\n
研究民国史的人都知道,当时中国大部分重要书籍,特别当时中国的中小学教科书,有很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彰明民族思想的文章,如李牧却匈奴、岳飞抗金、袁崇焕却满、戚继光平倭等课文,在教科书中不胜枚举。国耻教材,如鸦片之战、甲午之战、“五卅”等也有收入。日本人认为这是宣扬民族思想、提倡抗日,是“反日教科书”。
\n
商务印书馆所属的东方图书馆三十年来在国内外搜集的数十万中外图书,包括大量古籍善本书及各种珍贵的中外杂志报章。原名含芳楼,像藏在深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