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切入绝境,用看似碎片化的镜头暗示出了一个全新未知的世界观。
这种冰山理论的叙事方式,让观众主动拼凑故事背景,产生了极强的参与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来自全美各地观众们的反应也非常耐人寻味,他们担心的或许不是丧尸,而是这部剧可能引发的社会思潮。
如果观众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未知世界生存,那么行尸走肉的影响力将远超普通娱乐的范畴。
评分 ★★★★☆ 四星半,思想性大于娱乐性
来自华盛顿邮报
......
恐怖片的艺术突破
为什么这部看似娱乐的作品,能激起如此深刻的社会讨论?
在目前大多数恐怖片还在依赖突袭、惊吓的老套路时,行尸走肉的预告片中那令人深陷其中的恐怖感来自缓慢积累的绝望。
那个维修车间的场景,幸存者们刚以为安全,却发现丧尸早已潜伏其中。
没有突然的音效,没有夸张的尖叫,只有逐渐逼近的死亡。
这种克制的恐怖,比任何血浆喷溅都更令人不安。
值得一提的是,由着名文学大师徐亲手执笔写的这部剧,似乎有意模糊丧尸剧和生存剧的界限。
预告片没有解释这种突如其来的丧尸病毒的起源,而是聚焦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反应。
如果正片能保持这种叙事重心,那么行尸走肉可能会成为电视版的蝇王。
注意细节的观众相信已经关注到了预告片中那个食品公司车厢的镜头,那个LOGO绝非偶然,而是刻意的。
当第一次在电视上出现的亚裔演员从标有USDA认证的车厢上抛下罐头时,画面中隐约可见批次污染的警告标签,这明显是在影射现实中的食品安全危机。
徐巧妙地将社会批判植入类型框架,让丧尸病毒成为各种现代危机的隐喻。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角色构成。
幸存者团队里有警察(体制代表)、亚裔送货员(劳工阶层)、家庭主妇(传统女性角色)、儿童和未成年人(弱势群体)和猎人(反建制象征)。
这种刻意安排的多样性,暗示着末世来临时,原先的社会身份可能会极大的影响这些人物未来的命运走向。
评分 ★★★★☆ 四星半,恐怖片的新高度
来自芝加哥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