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了花瓣尖,油泼辣子碗里的熟芝麻浮成星子,香得呵呵的喉结在衣领下滚了个来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雨琪的相机忽然定格在老照片上 —— 民国食客们围着八仙桌掰馍,青花海碗里的馍块堆得冒尖,穿长袍的先生袖口油星斑斑,笑出的皱纹里都漾着肉汤香。正看着,跑堂大叔端来的海碗已泼满羊油辣子,掰得细碎的馍块吸饱了牛骨老汤,筷子挑起时牵出金黄油丝,碗沿卧着的酱牛肉薄如宣纸,纹理间渗着八角与肉蔻的秘香。老周用竹筷敲着碗沿笑:"当年老陕人能在这儿掰俩钟头,馍块得像蜜蜂头才够入味!" 话音未落,邻桌大爷推过去的碗里,馍粒小如绿豆,在汤面码得齐齐整整,恍若撒了层碎和田玉。
沙易忽然指着楼梯口的铜钟惊呼,钟身上 "饺子宴始于唐" 的刻痕里积着百年油垢,钟摆晃荡时将 "德发长" 三字金漆映得明明灭灭。二楼雅间门帘挑处,汉服姑娘托着莲花蒸屉款步而出,翡翠饺子在菠菜汁面皮里透着水光,咬开时鲜虾混着马蹄的脆响惊得郑楷把沾汤的餐巾纸揉成了绣球。最绝的 "子母火锅饺" 上桌时,红汤里的麻辣牛肉饺浮着花椒油花,白汤中的菌菇鸡肉饺卧着枸杞星辰,蒸汽将玻璃蒙成烟雨,倒像是给十三朝的烟火气覆了层暖纱。
临窗的张真元正用钢笔在餐巾纸上速写,先勾出铜铃的弧线,再添跑堂大叔白毛巾的褶皱,最后在角落描了只扒着碗沿的麻雀 —— 雀爪沾着红辣子,正啄食掉在桌上的饺子馅。忽然隔壁桌爆发出哄笑,原是游客学掰馍时把馍块掰得像砖头,跑堂大叔故作严肃:"这得回炉重练,不然汤都喂不进馍缝!" 满室的笑声混着碗勺叮当,顺着木格窗扑进街巷,与城墙根下卖酸梅汤的梆子声绞成绳,将整个西安的晌午熬成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安食货志》,汤面上浮着的,全是千年未散的人间滋味。
八仙桌上那块蓝花粗布桌布,虽历经岁月洗礼,依旧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只是上面还沾着前桌食客留下的星星点点油星,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热闹。跑堂的将一条洁白的毛巾往肩头随意一搭,那洪亮的嗓音如同铜铃铛般清脆悦耳,瞬间在店内回荡开来:“各位客官看好嘞,咱这儿泡馍分普通优质,饺子宴有三十六道花样 ——” 那声音充满了热情与活力,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范成成的手指在菜单上缓缓扫过,眼神中充满了对美食的期待。忽然,他的手指停在了 “金线油塔” 的配图上,眼中闪烁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