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送城池有争议,但是卫国确确实实干出过这种事情。
这还是史家有记载的案例。
就是武国一个城主总喜欢欺负一下卫国城主,两个城池都是边境城池,有摩擦也是正常的。
结果卫国的城池城主受不了了,直接带人把对方的城池给打了下来,而且还连续打下来了两座。
按理来说,这应该算是开疆拓土了吧。
然而卫国人却认为,这种偷袭胜之不武,有点不太仁义,所以又把占领的城池还给了武国。
当时武国以为有什么阴谋,硬是拖了三天才愿意接受,接受后发现并没有什么阴谋,这才放心下来。
最后结果就是这城主不仅没有功劳,反而被撤职了,名声在卫国也不怎么好,说他是小人。
就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会诞生名将。
人家进攻你的时候,也没见讲什么仁义道德啊,结果你这边打赢了,反而又把城池还给了人家,打胜了的人,反而被唾骂。
这件事可是正史记载的,反正厉夏理解不了卫国的想法,感觉他们并不在同一个频道。
只能说卫国能够从公国变成伯国,就是一个字:该!
总结起来就是开疆拓土的被惩罚,私扣粮草的名声大噪,这就是卫国的战争史,就是挺有意思的。
孙夫子是兵家之人,就研究过卫国这个传说,觉得这有没有可能成为很新颖的兵法。
没有占领土地,却可以占领人心,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反正研究了很久,孙夫子也没有搞懂,怪不得兵儒之争这么严峻,他一个兵家之人,研究了这么久都没有研究明白儒家的打算。
隔行如隔山,这百家的不同家,思想差异比山还要大。
厉夏当初对卫国感兴趣,就是从孙夫子那里知道,他很好奇孙夫子整天都在忙碌什么。
除了大博士以外,孙夫子好像天天在家闲着,想让他出仕的,就去看望了一下他。
询问得知才知道,他忙碌是因为一直钻研兵法呢,那段时间正好在研究卫国的事情,希望自己在兵法上可以有新的突破。
然而他已经是泰斗了,想要继续突破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何况他更趋向于理论研究,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兵法实践。
这可能也是他收太尉和管元焕他们的原因,毕竟他们带兵打仗,可以帮孙夫子实践自己的兵法理论。
当然了,这些都只是表象,里面是否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