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傲撕逼,哥伦比亚屠杀案……太有意思了。
有人忍不住感慨:“余老师这经历,比电影有意思多了。我觉得我们的纪录片,放电视台播放可惜了,该拿去电影院卖钱,五毛钱一张票!保证能大卖!”
木青也觉得头一天拍摄很成功,笑道:“那我们就要给余老师版权费了,他的版权费是很高的,我们电视台给不起。”
此后,《东风压倒西风》摄制组一直跟着余切,无论余切走到什么地方,他们都形影不离。
余切和大使见面,余切参加华人大富豪王安的慈善晚宴,甚至于余切和宫雪的通话,聂伟平约余切打牌,这都被记录下来了。令他们叹为观止,觉得太精彩了。
有些自然是不能放到纪录片里面给大众的。比如,余切好像和宫雪有些亲密?比如,有些余切的牌友,不太能提名字?
木青说:“这些只能让后人来评判了,只能作为我们的拍摄资料。”
“也许以后研究员写论文用得着。”
没有人觉得余切在做一些过于出格的事情,因为他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无法用现成的案例去套用。他的出现,可能会重新定义一次价值观。
余切现在回美国受到了读者极大的欢迎。
曾经他主要是受华人读者的欢迎,因为他代表大家都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这种形象在黄种人当中比较少见;从哥伦比亚回来后,他走得更远了。
现在连白人也喜欢这个作家,用《纽约时报》上一位评论者的话说:“美国有很多作家宣称自己是海明威的继承人,他(指余切)没有这么说,但他已经是。”
的确,又支持红色,又上过战场,杀过敌人——哪一个所谓的继承人能有这么硬核?
海明威要活在了现在,该说“我乃余切继承人”。
在哈珀组织的作家沙龙中,余切也很受欢迎。
《2666》是一个炫技之作,本身故事性不强,厉害的是几乎用到了所有写作手法;而余切在现实中的经历,弥补了这个故事的不足,这是本难得能出圈的文艺。
从全美各地赶来的本土作家中,有一个叫“莫马迪”的印第安裔作家对余切格外热情。
摄制组拍摄到,莫马迪先生在波士顿大学见到余切后,狠狠的拥抱了他。
莫马迪和马识途的年纪差不多大,长得居然也有点像马识途,如果他自己不说英文的话,他简直就是个中国老头。
所以余切对这个人也特别热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