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了INTEL的完整技术路线,因此建设速度会快一些。
现在李家坡厂已经完成了设备的基本安装,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和试生产,估计再有两三个月,也将能够全面投产。
李家坡工厂现在采用的是6英寸,1.5微米的生产工艺,这算是DRAM产业中,现在比较领先的工艺。
工厂投产之后,我们的主力产品,将是64K与128K DRAM芯片,这两个也都是当前比较高端的产品。”
在座的都是内行,所以虞博士介绍起来也比较言简意赅,但几乎所有参会的人,都明白这个工厂的先进程度。
此时DRAM的主流产品,还是32K,64K与128K则属于比较高端的产品。
至于更高的256K、512K、甚至1M的DRAM产品,虽然已经被研发了出来,但其实生产成本还非常高昂,只有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才用的起,还没有进入行业量产阶段。
至于6英寸、1.5微米的工艺,其实已经是现阶段,能够大规模量产的先进工艺了。
8英寸的硅片技术,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但目前还处于技术导入期,并没有成熟。
至于1.5微米的工艺,其实已经是接近了微米级工艺的顶峰,再向前一步,就要下探到亚微米极了。
如果仅仅讨论量产IC生产线的工艺水平,李家坡厂其实已经进入了国际IC大厂的第一集团水平。
陈兵之所以会请虞博士讲一下李家坡厂,当然不是为了让海外团队到沪海来秀优越感,而是为了说给那些英豪的合作供应商听的。
陈兵其实是在向他们秀肌肉的同时,也是在向他们下诱饵。告诉这些供应商,英豪不仅在内地有工厂,会需要进行大量采购,在海外其实还有更大的需求。
陈兵在主导着诸人的发言进程,请虞博士秀完了肌肉,他就要为这些内地供应商,树立学习的榜样了。
陈兵再次转向了赵建康。
“赵博士,麻烦你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工厂的设备来源,以及各种材料的主要供应情况。”
“我们现在采用的4英寸、3微米工艺,其实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甚至已经有些略显落后的工艺。
市场上各种半导体设备、材料的供应其实是比较充足的,而且我们绝大部分的需求,都不会受到技术进口限制。
按照正常来说,建设如此成熟的工厂生产线,不应该需要一年半的建厂周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