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豪多入牛毛的香江,这种小企业主,几乎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徐天风就是凭借这个不算大的电子厂,一转身并入了英豪,并拿到了千分之五英豪的股份,几年之间,跟随英豪身价上涨到了亿万富翁。
英豪的三个创始股东,媒体一般是不会轻易得罪的,但对于徐天风,媒体就没那么客气了,很快就有一种声音出来,评价徐天风完全是走了狗屎运,搭上了英豪这列财富快车。
在这种评价的同时,还隐隐的表示,英豪用千分之五的股份,去收购这么一家电子工厂,是一次小小的失误,被人白白拣了便宜。
这种论调一出,很有市场,许多人都酸溜溜的表示,徐天风根本就不值这个价,完全是拣到了皮夹子。
当然,也有财务专家站出来秀专业性。表示早期创业公司的估值并不是这么估的。
徐天风进入英豪的时候,英豪刚刚成立的时间还不到半年,徐天风用自己的工厂,换得英豪的那点股份,放在当时的时点上,是比较合理的。
媒体一向不喜欢一面倒的报道,那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对于英豪的报道热潮,经过一段时间,其实已经有了日渐冷却的趋势。
徐天风的争议,来的正当其时,可以有效的引起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
在媒体的有意推波助澜之下,两派观点开始在媒体上进行论战,也有效的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参与了进来,提高了媒体的收视率和报纸销量。
这个话题,能够一时之间成为热点,其实是媒体有意炒作的结果,这就和网络时代,那些媒体为了吸引流量,有意引战一样。
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件事本身,更看重的是这种论战能够带来的销量。
徐天风本人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媒体的围堵,他干脆就躲去了特区的工厂,避开这个风头。
只可惜,徐天风躲起来,并不能让这个风潮马上停息,徐天风实际只是一个符号,他本身并不是媒体真正关注的重点。
许多媒体甚至开始采访起各路工商管理的专家学者教授,就是要借着这个话题,来一波吃个饱。
那些专家、学者、教授,平常能够在大众面前露脸的机会原本不多,这下算逮到机会了,不少人顺水推舟的跳了出来,大秀存在感。
这种话题谈论起来,很多时候都是在鸡同鸭讲,自己抱着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进行输出,在反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