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的突出性能时,往往品牌机就不能满足这些特殊需要的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于许多有特殊需求的场景,往往就需要用户购买各种零部件,来自己组装成一个系统。
至于攒计算机会比品牌机更加便宜,那事实是各个部件的产业链分工完整之后的事情了。
到了1984年,其实这种自组系统的需求已经非常的强劲了,已经足以支撑计算机的部件,分化为标准产品,进行市场运作。
英豪原本的计算机研发体系,是融合在一起的大型团队,只是按照负责部件领域,被分成了多个研发的部门或小组。
陈兵这一次拆分计算机部件出去,按照部件不同的特性,采用了不同的拆分策略。
键盘、鼠标、机箱、电源,都是功能比较独立的外围配件,技术含量也比较低,采用了最简单拆分的方式。
陈兵直接把整个部门划分出去,形成了一个独立运作的计算机配件公司。
内存的独立性也很强,但内存条实际上高度依赖于DRAM供应,陈兵干脆把内存条的研发部门,也整个拆了出来,放到了DRAM业务的下面,创立了单独的英豪内存公司。
这两个公司将继续作为,英豪的完全控股子公司,仍然沿用了英豪的品牌,但开始单独进入市场进行销售。
主板技术,其实才是计算机系统公司核心的技术,这个如果也全部拆出去,那计算机系统公司就真变成组装工厂了。
陈兵干脆将主板的研发人员一份为二,一部分研发人员继续留在整机系统公司之内,保留研发能力,另一部分研发人员独立出去,创造新的品牌。
这个品牌就与英豪彻底区隔开来了,重新取了个品牌的名字,叫精锐主板。
对于精锐主板公司,陈兵就不再坚持由英豪进行控股,而是自己个人出资了200万美元,拿了40%的股份,由技术人员分配了40%的股份,保留20%的股份则作为将来的股权激励池。
这其实已经是新创业公司的风投模式了,相当于这些技术人员独立出来创业,陈兵个人做了天使投资人。
精锐公司,其实与英豪已经没有直接关系了,只是与英豪有共同的大股东,算是关联企业。
在技术研发方面,精锐会和英豪进行比较深入的合作,甚至精锐的产品方案够好的话,英豪会采购精锐的设计方案或产品。
至于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