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第385章 朝圣者之路
\n
金秋九月,凉风习习,夏日的炎热一扫而光。
\n
朝阳升起,爱琴海西北海岸的一座小港口迎来了新的一天,临时组织起来的施工队正忙碌扩建着不大的码头,奴隶们搬运着建筑材料,工人们则将一块块砖石堆砌起来,在衔接处涂上水泥,加以固定。
\n
这是位于哈尔基季半岛的耶里索斯海滨小镇,属南马其顿大区管辖,受帖撒罗尼迦城辐射,这里的自然风景十分优美,沙滩细软而金黄,海面平静而湛蓝,如果放在21世纪,绝对是一个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n
当然,在十五世纪末,过于美好的自然景观往往意味着比较稀缺的肥沃农田,这些地方难以开辟大片农田,难以养活大量人口,发展之路自然困难重重。
\n
在之前的几百年里,类似耶里索斯这样的沿海小村镇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居民们依靠出海捕鱼和耕种少量田地来满足日常所需,生活并不富裕,也基本看不到出头的希望。
\n
东罗马帝国复兴以来,各行各业稳步发展,资本主义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让整个市场对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节节攀升,广大农村因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田亩清算改革的推广而逐步走上了富裕,人民生活幸福而安康,而靠近海洋的渔业村镇却没能享受到太多技术红利,在发展速度上显著落后于内陆农村。
\n
1475年秋季,南马其顿大区一位以水产加工为业的资本家议员向帝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认为沿海渔村存在严重的人口流失现象,不少渔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背井离乡,除了一些有技术的会选择前往城市充当工匠外,大部分人都进入了内陆村庄,开始种地收粮。
\n
议员认为,对于东罗马这样一个海洋霸权帝国来说,渔民比农民和市民更加重要,他们从小便与海洋搏斗,对风浪的适应性更高,每一座渔村都是一个天然的水手培养基地,保护渔村便是在保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