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了大魏的驸马。后来,杨难当也被大魏封为征南大将军、南秦王。
可以说,拓跋焘待杨氏不薄,但遗憾的是,杨难当在太延二年时,便阴谋自立,自立朝廷,还派遣使者继续向刘宋朝贡。几番折腾后,拓跋焘说服杨难当,为大魏镇守上邽。
至于杨文德,则游说杨保宗叛魏自立。待他被拓跋氏斩杀后,又取代了他的位置,进围仇池,自号为征西将军、秦、河、梁三州牧、仇池公。
2
见皇帝不甚在意,崔浩有些着急:“还请至尊速速下旨,征讨叛臣。”
“拟旨罢,回头再去太子那里盖印。”
崔浩唇角一搐,移时才道:“喏。”
拓跋焘捕捉到他的神色,遂问:“朕的皇帝玉玺一直放在东宫,崔司徒也时常走动。有何不妥么?”
“臣不知当讲不当讲。”
“崔司徒直说便是。”
“臣以为,太子或者有些逾矩了。”崔浩面色平静,道,“至尊可还记得,前一月,您让微臣去选拔一些地方郡守?”
“记得。选好了么?”
“至尊请放心,臣所取之士,皆来自于冀州、定州、相州、幽州、并州,无不是高门之裔,名族之后。只是……臣将名册递给太子之后,他没有批奏。”
“为何?”
“太子说,新用的士人,不可一开始便担任郡守,??????。臣说,至尊要的便是郡守之才,臣不过是照办而已。他们虽无从政经历,但绝对是千里挑一的人物。至尊可信得过微臣?”
拓跋焘皱起眉来,咂摸着他话里滋味,缓声道:“朕自然信得过崔司徒的眼光。想来,是太子有些自负了。”
“臣不敢,太子在臣的跟前自负一些,此乃人君之气,原属寻常。”崔浩鼻翼微抽,平声道。
言讫,他垂手而立,脑中却泛起“用人得宜,天下便无弃才,无废事”这番话来。
四年前,拓跋晃便曾用这样的话,来暗讽他目光偏狭,没有识人之才。彼时,拓跋晃方因预事如神,而深受皇帝称赏,于此崔浩只能忍气吞声。
“人君之气、人君之气……人君之气?”拓跋焘念叨数声,忽而冷笑一声,“气者,依朕看来,不是气象,而是使才任气、恃才傲物。不妙,不妙!若是‘器物’之器,倒还使得。”
“人君之器,”崔浩拱手为礼,恭然道,“至尊说得是,臣受教了。”
一丝寒意倏然隐去,拓跋余也行了个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