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的重大突破,解决了许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重大技术问题,正是“勇争一流”精神的体现。
常州有着良好的制造基因,作为武进人,沈国荣深受这种工业环境的熏陶,对技术与生产相结合有着深刻的理解。
这影响了他后来的科研理念,他不仅注重理论研究,更强调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创建了适合我国实情的高科技产业化体系,形成了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乡情是沈国荣院士与家乡之间的重要纽带。
2005年,南瑞继保的工艺研究中心和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常州博瑞电力在常州戚墅堰落户,这体现了他对家乡的反哺,同时家乡也为其企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资源。
这种互动有利于他更好地开展科研和产业工作,进一步推动其在电力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院士求学之路
1967年—1970年,沈国荣就读于南京电力专科学校(现南京工程学院)电力专业,大学专科毕业。
1974年—1978年,沈国荣就读于河北电力学院(现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79年—1982年,沈国荣就读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原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沈国荣院士的求学之路为其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科阶段,沈国荣在南京电力专科学校的学习,让他掌握了电力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启了他在电力领域的探索之路。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水电部南京水利电力仪表厂,这段学习经历为其在工厂中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使他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发现电力系统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深入研究埋下了伏笔。
本科阶段,沈国荣就读于河北电力学院(现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本科阶段的学习让他对电力系统有了更深入、系统的认识,拓宽了专业视野。
他得以学习电力系统运行、设计等多方面知识,为其日后在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使他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电力系统问题,为解决复杂的电力技术难题奠定了基础。
硕士阶段,沈国荣培养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他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