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具备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术氛围。
李建刚后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这不仅体现了合肥的教育资源对他的认可,也为他提供了更多培养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了他的学术成长和科研团队建设。
合肥有着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应用,在多个领域都有创新成果。
这种氛围激励着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李建刚院士领衔的“东方超环”项目,从设计到建设国产化率高,攻克了一系列技术瓶颈,正是这种创新文化影响下的成果。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李建刚就读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船舶核动力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李建刚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3月至1990年3月,李建刚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李建刚院士的求学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系统且扎实的基础。m本科阶段,李建刚就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核动力专业。
该专业融合了核物理、动力工程与船舶技术,培养了他对“能量转换与控制”的底层认知。
这一背景看似与后来的核聚变研究有差异,实则为其奠定了关键的工程思维。
例如核反应堆中“能量约束与安全控制”的逻辑,与核聚变中“等离子体约束”的核心难题存在底层技术共通性。
这使他在后续研究中更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李建刚转向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深耕等离子体物理领域。
从硕士到博士的十年间,他在“可控核聚变”这一尖端领域完成了从入门到精通的蜕变。
彼时,该研究所是国内核聚变研究的核心阵地(如“东方超环”EAST装置的前身研发),他直接参与前沿项目,将本科阶段的工程思维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深度融合,形成了“理论推导+工程实现”的复合能力。
这成为他后来主导重大科研项目的核心优势。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聚集了国内顶尖的核聚变专家(如霍裕平院士等)。
李建刚在硕士、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