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李建刚院士,1961年11月3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合肥地处安徽中部、江淮之间、长江三角洲西翼,是全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
合肥历史悠久,这里古为淮夷地,商代称虎方,西周称夷虎。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合肥县名始见。
建安十三年(208年)合肥隶属魏国,是江淮咽喉、军事重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合肥县属庐州,为州治,此后至清末,合肥一直为庐州、府、路治所。
1949年,合肥解放,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2年,撤销皖北、皖南二行署区,恢复安徽省,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省会。
合肥人文底蕴深厚,这里地处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的巢湖流域,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巢湖文化交融辉映,形成了有巢氏文化、三国文化、包公文化、淮军文化等独特的地域文化。
合肥历史遗迹丰富,这里有包公祠、李鸿章故居、三国遗址公园等众多历史遗迹,还有肥西县三河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风貌。
合肥名人辈出,楚汉相争时的“亚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缔造者杨行密,北宋着名清官包拯,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等,都是合肥人。
此外,爱国将领冯玉祥,抗日名将卫立煌、孙立人,“和平将军”张治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也是合肥人。
出生地解码
合肥作为李建刚院士的出生地,在科研环境、人才培养、文化氛围等方面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合肥拥有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李建刚1982年毕业后就投身于合肥“科学岛”上的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
在这里他得以长期专注于核聚变研究。
该所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浓厚的科研氛围,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是他科研成就取得的重要基础。
合肥拥有像“巢湖明月”这样的重大算力科技基础设施。
李建刚院士团队充分利用合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强大计算资源,在托卡马克的磁场建模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强大的算力为其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和精度。
合肥重视教育,拥有中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