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在感情、利益、大局方面都不符合蜀藩的意愿,蜀藩为什么还要支持李定国的决定呢?
蜀藩现在的意愿不过是完成刘文秀的意愿、驱逐鞑虏、还有自己地位上升这三条而已。
晋藩的决策对这三条都没有好处,陈建等人自然就不会赞成了。
而艾承业虽然不是蜀藩人员,可作为艾能奇的长子,身为延安藩名义上的继承人,他也遭到了晋藩和永历朝廷的打压。
要知道,西营四王中就数延安王艾能奇对孙可望这个大哥最为信服了。
在艾能奇死后,延安藩的兵马和将士被孙可望彻底接受。
头号大将冯双礼更是被孙可望委以重任,现在还带到了两广。
延安藩和国主一系一向都是休戚与共的关系,甚至都可以算成国主一系了。
在交水之战后,就连蜀藩都遭到了晋藩的打压和排挤。
延安藩的待遇可想而知。
在另一个时空中,李定国决议西撤后。
冯双礼、陈建、邹简臣、狄三品、艾承业都直接和晋藩分道扬镳,选择去了四川。
甚至艾承业还率领自己的亲卫想要劫持永历,和李定国彻底决裂。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和晋藩的隔阂有多深。
既然都这样了,南下广西的决定同样不符合艾承业的情感、大局和利益。
以前在李定国势大之时,艾承业自然不敢对抗。
可是到了现在,随着李定国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在北盘江的惨败。
大义加持下的形象,和两蹶名王带来的战功,早已经消耗殆尽。
艾承业自然就没有那么的畏惧和忌惮李定国了。
总而言之,正如孙国主失去了威望和大义后,压不住白文选、马宝等人一样。
李定国在云南经过了这么多事情,也已经无法服众。
毕竟他对蜀藩等派系做的远远比孙可望过分。
而对云南的治理更是导致了十几万秦兵缺衣少食。
让原本被大义和李定国的战功晃得不要不要的西营将士,被饿得整天念叨着孙国主的好。
要是李定国能够打赢北盘江之战,还可以靠战功来遮盖一二。
可在至关重要的北盘江之战中,李定国却一败涂地。
孙国主打了一场岔路口内部问题就层出不穷。
可岔路口之战时孙可望至少还拿了两颗梅勒章京的人头保住了体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