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玩笑的说道。
“哈哈哈,他倒是想请我去粤珍轩吃山珍海味呢,关键是我吃不下去啊,咱关中人的胃也就这样了,一碗泡馍,要么一碗油泼面,再来个凉拼,非常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怎么着,国庆找你还是说七厂扩建的事情?”
“是啊,一直被省城和秦山压着常年当老三不说,秦北的榆市现在是今天发现一座油田气田,明天又挖出一个煤矿,眼瞅着这一半年的产值噌噌往上冒,他们领导班子能坐住才奇怪呢。
咱们西北的城市想从外边拉投资不容易,只能是在已有的企业里想办法苦练内功了,要说见效快,那还得是药厂,如果能扩建,到时候既能提高工业产值,还能增加外汇收入,更能增加就业岗位,一举多得的事情,他不上心都不行。”
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优化、重组、转型速度加快,越来越多七八十年代看着还不错的企业走向了末路。
这些老牌企业的没落,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待岗工人。
年纪大点的待岗工人可以选择买断工龄,地方财政给予一次性的补偿,可说句实话,买断工龄的钱真的没多少,少则几千块钱,多的不过万把块,咱就说这点钱能干啥。
这是年龄大的工人,本身距离退休就没几年了,年轻点的想买断都不行,人太多,财政补偿不起。
可已经停工了的企业发不起工资,那总得让这些人有口饭吃吧,地方财政上还得想办法,给这些人发一个过渡期的最低生活保障。
这就得各地根据自己的财政状况自己想办法了,于是,有的地方给这些企业已经破产的工人每个月发一百八的,也有发二百,二百二的,三年的过渡期,也就是说,这笔钱最多每个人能领三年。
两千年了已经,这点钱够生活吗?没办法,这就是所谓的阵痛期。
全国各地都一样,总体来说,南方以及沿海城市因为私营、个体经济发达,表现上来说还能好点,最难受的就是中部和北方了。
从八十年代中末期开始,李唐就一直在省里领导面前说国企要转变思路,不能等、靠、要,要积极走出去,依靠自身努力转型,有没有效果?肯定有。
上一世很多死在九十年代的企业现在依然存活着,有的干的还真不错,但依然有大半的企业倒在了路上。
他上一世就不是干实业的,对很多东西也是后来从报纸上、网上看到的。
说,很多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