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理论物理背景的郑澜,弱弱地举起手:“那个…《水墨修真》里提到的‘以虚写实’,用意识引导能量在‘留白’处自然汇聚…是不是有点像我们试图解决的那个高维数据稀疏性问题?通过预设‘信息空腔’引导关键数据填充?”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讨论。项目瓶颈的阴霾被一种奇异的、混合着兴奋与荒诞的热情取代。白板很快被各种公式、箭头和夹杂着网文术语的注释占满。没有人再质疑这些“故事”的价值,它们成了点燃思维的燧石,提供了跳出思维定式的支点。
从那天起,“深蓝楼”实验室的氛围彻底变了。深夜的实验室,不再是只有仪器运行的嗡鸣。角落里时常传来压抑的低呼或拍桌子的声音。
塔司可的工位上,专业期刊旁边明目张胆地摆着《赛博聊斋》的最新连载平板;艾米休息时,耳机里播放的是《密室里的黎曼猜想》的有声书;陈薇的咖啡杯旁,摊开着一本打印的《灵植夫的基因编辑手札》。
“网文灵感角”:实验室一角的白板被正式命名为“网文灵感角”。上面贴满了打印的网文精彩段落截图,旁边是团队成员用各种颜色笔写下的技术联想、公式推导和“可行性评估”。一张《山海经生物工程》里描述的“烛龙基因链构想图”旁边,贴着陈薇团队的初步基因编辑模拟结果,相似度高得惊人。
就连项目讨论会上都不可避免地夹杂着网文内容。“这个模块的耦合方式,让我想起《量子修真》里那个双元婴共振的法门…”
“不不,我觉得更像《厨神方程式》里提到的‘风味协同矩阵’!”
“等等,你们看《核冬天》最新章,主角处理能源过载的方式,是不是能解决我们散热瓶颈?”…
讨论常常跑偏,却又在奇妙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
“走火入魔”的日常:郑澜有一次在调试算法时,嘴里念念有词“气沉丹田,神念内视…引导坍缩…”,被路过的陈薇听到,两人相视大笑。塔司可甚至在一次通宵后,迷迷糊糊地把实验日志的日期写成了“天元历三千七百二十一年”。更夸张的是,实验室的智能咖啡机被艾米偷偷编程,启动时会发出《星际机甲》里飞船引擎启动的模拟音效。
成果涌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不务正业”的沉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突破。受《水墨修真》“留白”启发优化的信息压缩算法,效率提升了30%;基于《核冬天》熵减策略设计的应急资源调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