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的“网文灵感库”计划,起初在“深蓝楼”团队内部引发了一阵微妙的骚动。
技术宅塔司可推了推厚重的眼镜,看着霍桑发来的《厨神方程式》片段,眉头拧成了麻花:“老大,这…分子动力学模拟高汤?量子纠缠鲜味?这跟我们的味觉模拟项目…有关系?”他嘟囔着,手指却诚实地在搜索框里输入了书名。
算法天才艾米则对《密室里的黎曼猜想》嗤之以鼻:“用拓扑学解密室?逻辑链太理想化了。”
然而,当霍桑在白板上,将书中侦探的推理思路巧妙地映射到“深蓝楼”安全系统的路径优化问题上,并推导出几个简洁得惊人的公式时,艾米沉默了。当晚,她的个人终端屏幕亮到凌晨三点,页面赫然停留在那本推理小说的最新章节。
真正的“沦陷”始于一次项目瓶颈讨论会。众人对着屏幕上停滞的进度条和混乱的数据流一筹莫展,空气沉闷得如同凝固的胶水。
霍桑揉了揉眉心,鬼使神差地打破了沉默:“还记得《核冬天里的熵减计划》里,主角团队怎么处理那个濒临崩溃的生态循环系统的吗?”
“信息熵优化!建立局部有序节点,引导能量流而不是强行控制!”生物信息学博士陈薇几乎是脱口而出,她的眼睛在镜片后闪闪发亮,“对!就像书里写的,他们放弃了整体强控,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漏洞’,在局部制造低熵区作为‘锚点’…”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所有人都看向陈薇,这位平日里最严谨、最讲究实验证据的女博士,此刻正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引用的不是顶级期刊论文,而是一部末日生存网文的情节。
霍桑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立刻在白板上画了起来:“没错!类比我们的数据流,与其强行整合所有冲突信息导致‘湍流’,不如设立几个智能‘熵减锚点’,让信息流在这些锚点之间自然‘冷却’、‘沉淀’…”
仿佛一道闸门被打开。塔司可立刻接上:“就像《星际机甲:混沌引擎》里主角控制那台不稳定机甲的核心思路!通过混沌吸引子理论预测能量暴走点,提前微调!”他兴奋地调出自己偷偷做的笔记投影——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机甲小说里的“伪科学”设定和他自己推导的数学对应关系。
艾米也加入了进来,语速飞快:“《汴京算法局》里那个用傅里叶变换破译密信的方法,虽然背景是古代,但其核心思路——从看似无序的杂波中提取特定频率的信息——完全可以用在我们的噪声过滤算法上!我昨晚试了一下伪代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