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名为“觉”,“觉”即“见”,“见”即“觉”。
如此在感知中分化出的“观照力”,在混沌未分的“晃在”太虚中,见大如同是太虚中凝聚的目光,二者如手心手背,共同构建起万法生灭的舞台。在后续的探讨中,当我们将“见大”以及“觉明真识”作为感知体的整体讨论,便能更透彻地理解佛教“根尘同源,缚脱无二”的甚深法义,也能为破除虚妄、证得实相提供更精微的思维路径。下面通过上述见大和识大一起论述“感知主体”-生命。
当我们将“见大”与“识大”置于“感知主体——生命”的语境中审视,二者恰似生命机体中不可或缺的“觉照神经”与“信息网络”。“见大”作为认知的起点与观照力的源头,赋予生命以初始的觉察锋芒,如同晨曦穿透迷雾,使混沌的感知获得定向;而“识大”所代表的“觉明真识”,则像纵横交错的神经网络,将离散的觉知编织成连贯的经验世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出生命的主体性认知。
从生命现象来看,每一个觉知的瞬间都是“见大”与“识大”协同运作的产物。当我们凝视一朵花时,“见大”率先捕捉到色彩、形态的刹那显现,如同快门定格画面;而“识大”则立即调动记忆、概念与情感,赋予其“花”的名相,构建出完整的审美体验。这一过程并非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见”与“识”在感知场域中相互激荡——“见大”的纯粹观照为“识大”的运作提供原始素材,“识大”的法义编织又反哺“见大”,使其观察更具深度。
在佛教的修行体系里,“见大”与“识大”的圆融理解,直指生命解脱的关键。凡夫的生命状态,常因“见”的局限与“识”的妄执陷入轮回。“见大”若被狭隘的感官经验束缚,便会产生“常见”或“断见”;“识大”若被贪嗔痴染污,就会编织出虚幻的自我与世界。而修行者通过禅定与智慧,逐步超越“见”的分别与“识”的造作,最终证悟“见性即佛性,识性即菩提”——生命的本质,正是“见大”与“识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圆满感知。
从宏观角度而言,整个生命界的演化,亦可视为“见大”与“识大”协同拓展的过程。单细胞生物最初的应激反应,暗含着最原始的“见”与“识”;人类复杂的意识活动,则是这两种感知力高度发展的体现。但无论生命形态如何变迁,“见大”始终守护着感知的澄明,“识大”始终维系着世界的构建,二者共同构成了生命与宇宙对话的桥梁。当我们穿透“见”与“识”的二元表象,便会发现:所谓生命的本质,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