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剧烈的变化,而这变化的具象化体现便是“火大”,即“风地相摩,火为变化性”。就像两块坚硬岩石(地大)在风力(风大)的推动下持续碰撞摩擦,瞬间迸发的火花(火大)照亮黑暗,原本固态的物质在高温下开始融化、变形。“风地相摩”的过程中,“风大”的流动性不断冲击“地大”的稳定性,在对抗与交融间,能量急剧转化,使得物质内部结构重组、形态蜕变。这种变化从微观层面的分子剧烈运动,到宏观世界的天体演化、生命代谢,皆是“火大”在发挥作用——小至光子在电磁场(风地作用)中激发跃迁,大至恒星内部氢核聚变(星体物质与引力场的持续对抗),“火大”贯穿其中,成为宇宙万物变化生灭的核心驱动力,展现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的动态本质 。即“感知变化”就是“火大”。
当“风大”与“地大”相互摩擦激发出“火大”的变化之力,炽热升腾的火光(火大)炎然向上,释放出强烈的能量与高温。而在这股向上的力量冲击下,“地大”的质碍性物质因高温融化、分解,其固态结构被瓦解。那些被“火大”消融的物质,在失去坚固形态后,顺着感知力的方向,流淌汇聚 。在地球上,我们把这种方向定义为向下。为什么要定义向下,是因为水往下流我们才能正常饮食拉撒,天地也能下雨而生长我们吃的东西。这种向下流动的物质流态,正是“水大”雏形,即“感知柔态”就是“水大”。它承接了“火大”带来的变化与“地大”的质碍特性,兼具流动续合性与包容孕养性。地球内部就是这样的柔态,生命的身体也是这样的柔态,植物的生长也是这样的柔态,皆“水大”的作用。所以,它成为承载物质流动、变化、融合、孕育的媒介。在变化中,如果火势水劣,燥为高山,如果水势火劣,抽为草木,皆是“风地相摩”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宇宙的统一感知场中,“感知场所”即为“空大”。“空大”并非传统认知里空洞无物的空间,而是承载一切感知与现象生发的根本场域。它是感知运动、物质形态、变化过程得以展开的“背景幕布”与“妙性载体”。“地、水、火、风”四大的种种变化与交互,皆在“感知场所”——“空大”中进行。就像戏剧表演需依托舞台,宇宙间的所有感知活动、物质创生、能量转化,都以“空大”为依凭。它无形无相,却容纳着“风大”的波动、“地大”的质碍、“火大”的变化、“水大”的流动,是感知主体(见识)与客体(地水火风)得以建立联系的核心所在。“空大”与感知场本为一体,它赋予了万物存在的空间与可能,让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