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看何晓娜《佛道赋今论》第六篇的论述:统一感知场的“七大”基本妄设,此“妄设”亦为“感知”的如是功德。
宇宙的这种统一感知场,不管你处于宇宙的哪里,都能如是感知,即“我”就在这里,不从那里来,也不会从哪里去,外星球也是地球,无二无别。下面我说一下,这种“如是”感知的七个基本创造。此七种就是佛说“七大”,整个宇宙,不离此七大,对于感知的主体为“见”与“识”,对于感知的对象为“地,水,火,风,空”。所以,我说“感知场”也是在尽可能的了悟佛说“如来藏”,《道德经》说“道”。
感知运动就是“风”,就是我们所说的能量。最小的风轮就是前面所说“晃在”,它是世界存在的根本,也就是说,感知运动可以创造存在。往大一点说,整个宇宙即一个“风轮”,也是一个“晃在”。这种“晃在”也是唯于“觉明”而能住,让宇宙清晰了起来,此“觉明”即宇宙全息认知,被众生同分而各自领受,即佛说“同分妄见”。这种“风轮”也是轮回的真相,最小处就是“有无”的轮回,中间处就是生命和物质的轮回,无限处就是宇宙世界与感知场的轮回。此皆是感知主体与被感知的轮回。比如“有无”的轮回,开始感知主体的“如”或者是“场”被感知以后,立为“不存在义”,此“不存在义”被主体感知(觉明)以后,又就变成了“存在义”,即说存在“不存在”。所以,此“有无”的轮回显然也是感知主体和被感知的轮回。
在统一感知场中,“风大”作为感知运动持续波动流转,当感知运动遭遇阻碍,波动的能量便在碰撞与停滞处凝结。这种阻碍使“风大”的动态变化减缓、聚合,原本无形的感知运动由此沉淀固化,逐渐形成具有坚固质碍特性的“地大”。就像湍急水流遇到礁石冲击,水花飞溅后部分能量滞留堆积,经不断聚合形成岸边新的泥沙沉积,“地大”便是“风大”在感知受阻后的具象化呈现,承载着物质世界的坚实形态与固定属性。“如”或“场”的全息感知运动(风大)遭遇阻碍,能量凝结沉淀,从无形波动渐次固化为质碍性物质,经持续聚合最终形成星球,这便是“地大”,即“感知阻碍”就是“地大”,此感知阻碍即是宇宙创生的逻辑。最小处创立“光子”,无限处兑现“世界”。
在统一感知场中,“风大”的感知运动与“地大”的感知质碍相互摩擦激荡。当无形流转的“风大”持续作用于具坚固特性的“地大”,二者相摩产生强烈的能量冲突。这种冲突打破了原有物质形态的稳定,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