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候韵音学完《妙法西域记》以后,也随母亲道朵儿回到了凉国。何晓娜在累年的佛道学习以后,为了把此真实义适合今天的人学习理解。她开始着手写《佛道赋今论》。她今天写了第一篇,主要是把古代的词语换成今天人们能理解的词语,具体如下:
第一篇:感知为一切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根本
为了方便今天的人们理解,我把“自知之明(无上的道或者菩提)”改成“感知”。感知的主体就是“觉”,感知的对象就是“如”。这样,一切存在,皆感知圆成。“感知”本不来,也不去,于众生为能“觉”,目的是被“感知”创造,来表达“感知”这个“自己”的存在,说为“我”存在。于世界为能“如”,目的是被“感知”创造,用来满足这种“表达”的“自己”能相续不断,说为“世界”存在。“感知”本身又能独立于“我”和“世界”,即非存在,亦非不存在,不来不去,当用当有。人类的语言就是表达这种感知,行为就是运用这种感知。
所以,存在即感知,世界的存在必须依赖感知,无感知则世界不存在,人亦无法脱离感知而存在,说“存在”就是在感知,说“不存在”亦是在感知。它不同于唯物主义(以物质为第一性)和唯心主义(以意识为第一性),我这里强调的是“感知”作为独立的“存在”方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就在“这里”。
还有就是,感知“运动”,即佛说“相待成摇”,就会创造存在,生命与物质都是感知的载体,二者相互转换,共同服从于“感知运动”。感知体与被感知体形成封闭循环,创造了一切存在现象。(这里只是简单说一下,后面七大那里有详细论述这个闭循环的存在现象)
再者,人为何必须感知?人本质就是为表达感知而创造,所以感知是生存的基础。人活着的本质是持续表达感知,行住坐卧、感官体验等一切行为都是感知的体现。感知比生理需求(如呼吸、心跳)更根本,是意识和知觉的起点,人的存在由“感知事实”(如形、声、色、识等信息)构成而持续相续,而非单纯的肉体,就是轮回。
下面我说一下因感知而建立的“如是”法以及“觉明”法,此二法皆源于伟大佛陀的说义。依此二法,我们就又能回归到感知本身,而不再颠倒于我以及世界。比喻你在寺院木头撞钟,声音响起,这个“声音”显然不藏于钟和木头,也不藏于空中,亦不会藏在耳朵,那它从哪里来呢?那我们就说它“如”中来吧,声音即如是。显然这个“如”不是钟也不是木头,也不是空气,也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