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里是说,“心”为人们法义归来而虚妄建立的处所,名为“我知道”,故能知道种种法义,却不知道了种种法义为无上菩提“自知之明”,了无所得,故三心不可得。
9.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里是说,种种法,皆是无上菩提“自知之明”,并无高下差别,也就是说如是法并无高下差别,故世界一切众生,物相,佛等并没有高下差别。即一如法性即妙幻法为,亦佛觉妙明真性。
10.所作福德,不应贪着。这里是说,世间一切皆如是因,如是果,我们应该在“因”上下功夫,不问“果”。就是今生一句佛号,也有它如是的果报,我们所作即可,不可贪着,这种了悟真相的“作”,即如来三摩地,这样的三昧观照,观自己如同白云不失天空一样自在无碍。观世间如同空花一样不执不取。
我问上师:那《金刚经》整个经文说的就是绝对自在自由的如是境界了吧?
上师回答:《金刚经》核心义法可概括为:以如理性明的般若智慧洞察万物本质是非实有的空性,破除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倡导不住色尘等法义而入自在无碍的平等心地,通过受持经典等修行方式积累福德资粮,也就是在如是因中下功夫,在如是果中实现觉悟解脱,达至内心如是自在的境界。
夜幕垂落,金山学堂的烛火在窗棂间摇曳,将五人的身影拉长在斑驳的墙面上。何晓娜轻抚《妙法西域记》的卷页,墨香与烛烟交织,众人围坐,眼眸中跳动着思索的光芒。
金君宝率先打破沉默,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几纹理:“原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并非让我们摒弃一切念头,而是不被外相绊住脚步。就像山间溪水,自在流淌,不执着于某一处浅滩。前些日子我苦思修行方向,总想寻个捷径,如今想来,倒像是妄图截断溪流,让它瞬间汇入大海,实在可笑。”
盛施柔微微颔首,发间银饰轻响:“我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时,忽然忆起幼时观蝶。那蝶儿破茧而出,翩翩不过数日便消逝。当时只觉凄美,现在才懂,世间万物何尝不是如此?繁华兴衰、爱恨情仇,皆如朝露、似闪电,刹那生灭。我们却常困在这短暂的幻象里,自寻烦恼。”
候韵音凝视烛火,火苗跃动间,她的眼神愈发清明:“‘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话,让我豁然开朗。以往我总执着于佛的庄严法相,四处参拜塑像,却忽略了本心。其实如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