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意识到自己在看树,又因为不喜欢而讨厌这棵树,还察觉到自己在讨厌。这里面其实充满了好坏判断,情绪也起起落落。但我说的那种“明见”,是对所有感觉都一视同仁,心里没有任何分别,也不会因为外界变化而动摇。这种超越了“我”的认知,才是真正的“明知”。
我问上师:为什么说这个“妙明觉性”超越“我”的概念呢?难道不是因为有它,我才能正常生活吗?
上师回答:你仔细想想,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这种让我们活着、感知世界的能力,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我、动物而有差别。所以,这种不执着于任何现象,能看清菩提本性的认知,才是真正的“明见”。
我问上师: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完全没有“我”的高深境界,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该怎么做呢?
上师回答:普通人的“静”有三种层次。第一种,靠依赖外界获得平静,比如很多人觉得伴侣陪伴比父母陪伴更安心,这叫“情定”;第二种,通过思考领悟获得平静,就像你说的“觉知”,觉得自己能独立观察内心,这叫“心定”;第三种,真正领悟真理后获得的平静,这叫“性定”。想要真正内心平静,就得达到最后这种境界。
我问上师:到底什么是“第一义谛”呢?
上师回答:还是拿生活举例,我们每天都在看、听、闻、尝、感觉、思考。看到颜色时,其实是“见性”没动,变化的只是颜色本身;听到声音时,“闻性”没动,变化的是声音。其他感觉也是这样,这些感知的本质一直都在,不会变。当下就能察觉这一点,清楚明白,不被现象迷惑,这就是“第一义谛”,也是内心不动摇的境界。
我问上师:如果我们的本性一直都稳定不变,那为什么还会有各种想法和情绪呢?
上师回答:这是因为我们总对看到、想到的东西太执着,非要给它们安个“想念心”的概念。一旦有了这种“想念心”的想法,欲望就跟着来了,喜欢的想要得到,讨厌的就想躲开,内心自然就不平静了。但实际上,我们能正常生活,靠的就是本性的稳定,只是大家总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事情上,反而让内心变得混乱。
我问上师:这种境界就是修行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三昧”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师回答:对!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稳定的,就像佛经说的“狂性顿歇,歇即菩提”,不需要额外去“修”一个定。我们的本性就像金刚一样坚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